中中一朝得志,自然……

25/1/2010 

有報道指隨著微調政策在今年九月實施,有些學校已急不及待拿自己的動向做宣傳。宣傳的實例如:說自己「是區內唯一『升呢』中學,心儀本校的升中生急升」(某荃灣區學校的網頁)、以區內中學公開試成績自製「排名表」(某北區中學宣傳單張)、列出會考的及格率及14分以上考生的人數(不同地區學校宣傳單張或網頁)等。

反應如何?不同人分別認為「無故被『踐踏』,予人不道德的感覺」、「憤怒」、「啼笑皆非」、「敢怒而不敢言」,可見有人快活有人愁,當然是愁的遠多於快活的。

報道指微調政策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淡化英中、中中的標籤,但學校開設英文班自我宣傳,「相信教育局亦始料不及」。教育局是否「始料不及」,我不知道。如果是,真的是對教育現況觸覺過於鈍滯了。

不妨從根本起探討問題。學校爭逐用英文,目的為什麼?說出來的理由是著緊學生的英語程度啦、家長喜歡子女讀英中啦、或者就索性把話題聚焦到英語學習的優點上去。但心底下總是有另一番盤算:提倡英文能收納較優質學生。我想如果保證他們會得到最優秀學生,你要他用母語或英語都是問題不大的。

從這個角度看,英中必定要維持成為英中。所以有可能令英中落車的「上落車機制」,被某些邊緣英中全力排拒;中中也儘可能要爭取開英文班,當然是班數愈多愈好了。微調方案實施,英中能維持英中,當然最好,落車英中卻不是味道。我留意到報章列出中「降呢」名單之後,有名單中的英中校長接受專訪,強調學校要開中文班,只是受累於附屬小學直升,無法有效控制質素;也有在報章大賣告白,說會增撥資源搞好英文學習,傳達家長可以放心之類的訊息。中中能開英文班,那可真一朝得志了,要他們不作宣傳,那豈不是衣錦夜行,或得物無所用?所以像上述高調宣揚的學校,出位行動或許就是該校(前述區內唯一「升呢」中學)校長「良好感覺油然而生,興奮表情掛上了臉」的延續。如果一舉可開五班,那更不得了,就正如編製學校排名表的動機一樣,不「踐踏」別人又怎能「抬舉」自己?

這是香港教育市場化的大趨勢,是教育政策所肇造出來的現象,既是因,又是果。說「始料不及」,果如是,真的有些矯情了。

但細心想想,手握最優秀學生的band 1英中也有「降呢」的可能,有甚麼手法會令原本是中中的一舉可開五班英文班?這些學校大概應將他們成就的「毒」門秘方公開,掛在學校網頁之上,等降了格、或升不了格的一齊汗顏。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