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解還是要解的教科書結

21/6/2011 

最近教育局和出版書商的談判出現阻滯。由於書商雖允課本與教材分拆,但個別教科書分拆後,課本售價實際只輕微調低,相反教材部份價錢高昂,導致教科書連教材計,價格不跌反升。今年書商再以版權問題要求給予三年時間分拆舊版書,教育局指書商故意拖延,局長孫明揚高調聲明,一年後不能全面分拆,就會推行全面招標。

教科書售價昂貴,對家長造成困擾,少說也不下十多年了。教科書是大生意,近年課程改革,造就生意額也增大。但成本也貴。慣常的做法是,書商為爭生意,為科目編製大量參考教材,文字版本以外,還有電子版本,也有光碟簡報等配套,有的連試題也協助擬訂和製作,務求減輕教師負擔,吸引購買。

書商推介新產品,會舉行很多促銷會,有的會用研討會作包裝,出席者往往獲贈樣本或禮品之類。此類活動有時假大酒店進行,兼有茶點招待。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開支,自然計入書價,變相由家長承擔。

在公平競爭的情況下,商業營運,無可厚非,但事實上學校教材曲線地由(非用家的)家長支付,邏輯還是不合理的。

針對這現象,分拆被理解成降低價格的方法。但任誰都知道,教材部份牽涉的成本高昂。這部份分拆,價格由誰支付?教師不會自掏腰包,最終或要由學校承擔。但學校每年撥款能應付這不能預計數目的開支嗎?

一種意見認為,教材製作、試題草擬等工作,原本應由教師負責,教科書附送,當然最好,否則返本還原,教師責無旁貸。說就是如此,但現今課程繁複,試題方式五花八門,要依足公開試方式出題,並非教師所能負擔。何況教師工作繁忙,那來時間自編教材?

用招標取代承包,就能降低成本,也未始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教科書問題,其實牽涉了課程問題、教材問題,還有更實在的,學甚麼的問題、怎樣考的問題。

現今不少科目,課程愈來愈繁複,教材配套份量自然與日俱增。像中文新課程要考聆聽,教材自然要包括聆聽材料的製作。但學生其實每分每秒都在學習聆聽,是否有需要列入課程,不妨作深入檢討。

同一科目,課程修改是否太頻密,造成教科書要經常改版?

只要考試被重視,自然加重了教材的重要性。香港學生重視考試,歸根究柢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足問題。大學學位不敷所需,學生拼搏考好公開試,教材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檢討學制缺失,不能根治問題。

翻看近十多二十年的教科書發展,可以看到一個趨勢:教科書內容愈來愈充實,製作愈來愈精美,書的重量和價格也與日俱升。至於教材,更是五花八門,式式俱備。教師手拿「教師用書」,根本無須預備甚麼教學材料,只要依書直說便可以了,有時更大大節省備課的時間。這樣一體化的模式,是否有利於提倡多元思維的社會需求,很受考驗。

教科書出版者為求銷路,提供了太多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有的多得被長期束之高閣,造成浪費。所以單純把教科書看作商業課題,而不把學制、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要求一併計算,恐怕招標未必可完全解決問題。但問題如果牽涉得這樣複雜,教育官僚有足夠的能力和精確的視野去解這個死結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