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改三」看教改前景

12/9/2006

「五改三」只是升中派位方法的一個輕微調動,教育改革則是一個制度的改良工程,兩者是份量絕不相稱的實踐,原是不能互相比附的。但無疑,點組成線,線組成面,制度的些微改動,未必沒有長遠影響大局的契機。拙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希冀「從一粒沙裏看出世界」,立論只是蠡測,期望不至於杜撰。

何謂教育改革,沒有官方明確的框架或定義。總體地說,或許不超出於「把舊有運作不善處加以改良」這個範疇。如果這個立論可以成立,「五改三」無疑可看作教改前景一個正面的契機。

差距拉闊造就良性互動

從前派位分五個組別,名校盡攬band 1,收錄band 2已覺難為,造就學校在聲譽、等級和教學運作上長期處於優勢。學生或許未至於不教而學,但學習態度認真積極,應該是可以肯定的。新制度下,頂級名校或許要收取若干從前是屬於band 3的學生,學生質素差距拉闊,缺點是施教較前困難,但優點卻是學生的互相補足,對起步較遲學生能有較正面的激勵作用。

學校優良等次的模糊化,激發學校無可避免參與一場位置確立戰爭。學校定位以教學效能成為準的,不同級別有不同的奮鬥目標,造就一種良性的互動。

過去名校有擇優而教的先天權利,學生質素是造就學校聲譽的先決條件。現在摻雜較多質素相對平庸的學生,名校已不能確保優越位置。若耐不住廚房熱度,又不想淪為等次較差學校,唯有選擇「直資」一途。愈多學校「直資」,愈能顯現香港學校多元化的組合模式,學生選擇權利亦增加了。不同類別學校百花齊放,互爭短長,對提升整體學習效能,作用是正面的。

改善教學語言與教師質素

現今學校教學語言有中英之分。二零零五年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報告》確定成為英中的基本條件之一:學校需要確保百分之八十五學生能用英語學習。「五改三」令英中所收錄能用英語學習的學生減少,意味符合作為英中條件的的學校數目亦會相應減少。除非「直資」,自決教學語言,否則以母語教學的學校數目當逐漸增加。更多學童以熟習的生活語言學習,掃除教學語言障隔的迷霾,對教學效能的確保有積極性的作用。

「五改三」令即使聲譽最卓著的名校,過去收錄最優秀的百分之二十學生,變為只能收錄較優秀的百分之三十三學生,教師需要照顧較大的學習差異,變相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是增加了。學校不想落後於形勢,教師角色成了重要一環。可以想見,聘任教師已不能馬虎從事,除非不顧校譽,否則「把最適當的人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上」這個銓敘鐵律、「專科專教」這個理所當然的實踐有望達成。

從學校類別、人才聘用、學習動機、教學語言等方面看,「五改三」都有一定程度積極性的推動力。即是說,「五改三」有利教改前景。如何在改不善為優越的前提下確保良性互動不演化成惡性競逐,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現實課題。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