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角色

17/7/2007

一直很有興趣探究家長在教育運作中的角色。過去,由於生活貧儉,家長忙於「揾食」,能供給兩餐一宿已是莫大恩賜,對子女抱「天生天養」心態的也非常普遍。現代社會教育水平提高,加上經濟較前蓬勃,生兒育女大多「一個起兩個止」,子女「貴精不貴多」,角色的定位已漸由往日的負累變為資產了。

家長,被稱為教育組織的持份者(stakeholder),地位日隆,彷彿成為一股新興勢力。學校一早已成立了家長教師會,家長教師「平起平坐」。新《校本條例》校董會有家長議席。政策當局有時也用家長意見來幫助推銷政策,像過去要求語文教師通過語文基準試就是。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不用大驚小怪。但不少家長對教學原理與運作是不甚了了的,過份倚重,也未必不會產生問題。當然更直接的影響是:家長在教育的競爭性發展上有時是起著推波助瀾作用的。

「到公卿」 

望子成龍,古今如是。蘇軾的《洗兒歌》:「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沒有坡公「我被聰明誤一生」的際遇,讀者幸莫被前面一句「誤導」,關節眼還在後面一句。「到公卿」,人之所欲,如能「無災無難」,直是很大的bonus了。現代人也明白這樣的渴求或許有些過份,於是普遍為子女籌備一份「望子成龍基金」。多少?理想數目少說也要三數百萬吧。當然,要計算的還包括每天都要付出的交瘁的心力。

正因投資鉅大,聰明的投資者是無時無刻要獲取「回報」的。你的子女在哪間學校讀?如果答案是名牌公私學堂,答話者的頭上或會出現一道光環。接下來的話題便很易解決了,準會是些父母如何周密部署、悉心栽培,子女如何聽教聽話,動靜咸宜等,四周總會蘊構一種喜悅的氛圍。

家長過份「投入」

但家長過份「投入」,也未必是好事。「求學不是求分數」,拿不到高分的學生是絶對認同的,可是家長卻不會和你一般見識。子女在教育前線,首當其衝,心智體能受到極大的考驗。像幼稚園學生要抄寫默書,很多是應「家長要求」。子女「叩門」報讀名校小學要面試培訓,家長也是始作俑者。現在一般「精叻仔」的形象是:狹小臉龐架著一副厚重的眼鏡,「古惑」的眼神有時散發幾分面容的「古肅」,談吐舉止活像一個縮版的成年人,可是家長卻未必會嘆息兒童為何失去童真。

新近一份報告,是社署與醫管局在過去一年為二百五十名出現焦慮及抑鬱徵狀的子女輔導,發現父母過度緊張也會傳染子女,出現精神問題,有逃避、依賴及曠課行為。有小五男孩因母親溺愛,拒與同學認識,與人對話要等待母親代答。極端的例子是不常有的,但現今有多少學童是心甘情願,樂於上學,分享學習的樂趣,還是早晚要面對家長質詢「温好書未」、「考試幾分」之類的惱人問題?

家長,一身飾演教育難題的製造者和受害者兩個角色,要解決困境並不容易。不過,自以為盡心的家長準會不服氣地回贈一句:什麼困境?你才有困境!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