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

10/9/2013

最近科技大學被報章「踢爆」有講師要遲到學生罰站、在課堂編訂座位表以防缺席者冒充簽名等。這種大學中學化的措施,外人一般感覺:「有冇搞錯,都大學生了,還用這些規則對待?」

我卻看到事情的背後,未必就像一般人評論這麼簡單。

實在說,沒有一位大學教師喜歡用以上的方式來對待學生的。如果學生上課準時,不隨便「走堂」,也不作弊要別人代簽到,我想教師不會選擇用這些「辣招」來對付。要用,就說明了遲到、冒簽等行為非常嚴重了。所謂「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我信大學講師所說:為學生好而已。

離開大學幾十年,已不知現今學府的上課情形了,但社會對大學生的印象,在每年暑假中的迎新活動中已可見一斑。過去已有報道大學「O Camp」大搞淫褻活動;校外,必有大群穿著制服T恤的年青男女在街頭、商場等公眾場所出現,大呼小叫。他們未去過商場嗎?搞這些活動有何意義?今年又有新搞作,據報章報道,理工大學迎新活動,一大長龍的學生在地鐵車廂玩「捐山窿」,不以構成滋擾作警惕。這些學生有沒有公德觀念的?要玩也不要拿人家的活動空間來搞作。所謂「上(按指O Camp搞手高年級學生)有好者,下(按指新生)必有甚焉」,一代傳一代,難怪O Camp愈搞愈離譜。

我們過去的大學迎新營,由於還在「火紅年代」,所以國事派搞手會在迎新活動中安排些講座、研討會之類,讓新生了解「關社認祖」(關心社會、認識祖國)的責任。現在的學生或許覺得「老餅」了少許,但內容的「高低檔」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還需要了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一般稱大學為社會良知之地,大學生所追求的也是學問和思想,因為當中有不少是未來社會的棟樑。現在的大學講師要用「重典」治「亂世」,當中大概有不可告人的苦衷。

這也不奇怪。報道大學講師要罰學生企、上課編座位表的報章,翌日的頭版就是「K2生搶入新小拔」,家長幫助子女入名校,連預備班也要通宵排隊拿報名表。整個名幼稚園、小學的入學爭逐,少不免又有不同程度的假大空。孩子在這種自小被安排、受呵護的學習氣氛中成長,難怪入得大學,思想還是「小學雞」。

大學的意義是甚麼?最經典的解釋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不過,了解「明明德」中第一個「明」字是動詞,第二個「明」字是形容詞的人大概很少了。「在新民」,十幾年前某港大校長理解成「在親民」,意謂要親近民眾(大學校長親近民眾做甚麼?)。而「止於至善」,居然有大學生不知中文慣常由右讀向左,看到大學大門牌匾書寫,把它讀成「善至於止」,並杜撰解釋為「好嘢到此為止」。果如是,真是很多人都「不欲觀之矣」。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