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殺錯冇放過」是一種甚麼教育心理?

8/8/2014

最近考評局考慮未來文憑試成績覆核,不像過去般覆核結果只升不跌,希望破天荒引進可升可跌機制。未有定議,只向學界放風,「試試水溫」。

當然有關人士會拋出些支持理據:例如覆核成績耗費大量人力資源,不符成本效益;令閱卷員壓力倍增,因覆核成功,意味原先評分過於「手緊」。有校長更分析覆核成績可以降級,對考生有阻嚇性,「嚇窒」「博大霧」的考生。而且上訴人數減少,或可提早於聯招放榜前公布結果,有助考生成功爭取大學學位。

這些理據未必全部不合理,但思想意識卻頗殘酷,尤其實踐的地方是「教育界」。

一位考生為何要覆核成績?當然是對成績不滿意,特別有些情況會影響其升學機會。覆核試卷每卷是要交幾百元的費用的,對一些家境拮据的學生,「阻嚇性」已經很大。而且首兩屆文憑試成績覆核的成功率很低,只有約百分之二之數。學生不知,幫助學生覆核的學校也會告知學生。在這些情況下,學生也嘗試,顯然覺得「冤情」也不小。

其實建議採用有懲罰意味的可升可跌機制的設計者,有沒有設身處地,想想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的徬徨、恐懼、忐忑的心情?自己考試自己知,覺得考不好而成績低,理所當然,也不會指望這些費時失事的覆核過程。唯有是覺得考得還可以,成績卻出乎意外的差,或只是差一點兒的分數,影響升學機會,於是指望這些一線的生機,幫助自己撥開前途的迷霧。

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體諒學生這點點的苦心,「博大霧」的或許有,但即使更多,也不能抹煞覆核成績對過去成功的百分之二申請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幫助。

覺得覆核成績耗費大量資源,哪考評局收取的考試費要來做甚麼?收取每卷的覆核費又要來做甚麼?不久前考評局不就把一大筆局方的盈餘分給相關職員作為獎賞嗎?至於時間安排更說不通。時間不充裕,為何不考慮提前考試,而一定要用時間緊迫的可能因素來抹煞必要的程序?

功利化、欠缺同情心、誇獎成功者打擊失敗者,從來都是香港教育的現實。基於這種心理,他們要求辦事多快好省,有時更是「有殺錯冇放過」,務求在教育制度的樽頸中再設障礙,用這方法來提升工作效益。

香港教育不鼓勵質詢、不鼓勵發問。先進教育地區很欣賞學生的論辯能力和質疑能力,問題哪管多幼稚多無聊,總之你有求知慾,肯主動要求解釋,態度總是值得欣賞。用在填鴨制度下的香港,只有覺得問難是浪費時間,阻礙教學課程的順暢進行。在香港課室中不就有很多老師提出的「阻嚇」:「問問問,咁鍾意問,放學留堂讓你問到夠」,諸如此類很教人熟悉的教育現況嗎?面對試卷批核的質疑,不是設法解決技術上的困難,又來「阻嚇」這一套,真的很有香港特色。

珍惜人才的社會,只有覺得辜負了一個人的苦心是一種罪過,教育制度也希望多設些轉彎位,讓越了線的迷失者有補償的機會。隨意浪費人才的社會不這麼想,製造人才的機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線般,絲毫停頓不得。只要你被覺得有點兒異樣,絕不吝嗇把你丟棄的機會。「網開一面」,讓極少數的成功者還有一絲的指望,而不是用甚麼「嚇窒」的手段;縱使覺得他們「博大霧」,就由他「博」一次(也只能有一次)吧,對你來說也不是甚麼損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