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男人,應該身高六尺好還是八尺好?

先說明,這裡所說的六尺或八尺,只是古代人的標準,大概六尺是矮小,八尺是高大了。

早前香港有一宗兇殺案,一個兒子殺了父母,肢解屍體,丟到不同的地方,並把父母的頭顱割下,放在冰箱之中。這宗駭人聽聞的案件,本文執筆之時還在審理之中。據報章報道,兇手殺人的理由,其中一個是因為身裁矮小,「識女仔」有困難,因而自小埋怨父母,認為不應將他生於世上。

這個理由(如果真有),也算無稽(當然首要假設兇手心理正常)。矮小令人自卑,當然不可完全否定,但導致殺人(更不要說父母),卻全無合理成份。歷史上矮小卻成功的人也有很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的,我國就有晏嬰。

晏嬰是春秋時代齊國的名相。歷史傳記中就不止一次以他的矮小為話題。《史記.管晏列傳》: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這是一個把六尺身軀和八尺身軀比對的例子。晏嬰的御者身長八尺,工作時意態「自以為足」,本沒有甚麼不妥,偏偏就因為一個有特強觀察力的妻子和一個矮小的「老細」而給比下去。但當然御者的妻子觀人也不單止看身高,她留意到晏嬰「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故事的結果大家都知了,不去談它,但我還是想強調身裁矮小不影響一個人不「志念深矣」。

還有一例見於《晏子春秋.卷六》: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這段很傳頌、經常被引用的例子,當然有深刻的啟示。晏嬰腦筋靈活,口才便給,當然是主體。他的矮小,分別被楚國的禮儐官和楚王拿來做取笑的話題,但兩次的行動都被晏嬰反守為攻,而且輸得很沒面子。當然對話也比對了齊楚兩國的強弱:齊國是「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楚國則是「不肖王」,這些實力的彰示,在爭競十分激烈的國際形勢下是十分重要的。

晏嬰是少有的被司馬遷衷心佩服的歷史人物。我們看看他的讚譽: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史記.管晏列傳》)

這是說假使晏子還在,我(司馬遷)雖替他做執馬鞭作御者的粗活,也是極之願意的。司馬遷這點心意,不徒是晏嬰是一個有急智、口齒伶俐的人,而他是確實稱得上為一位政治家的人。

從晏嬰的事蹟中,他配得起作為一個政治家,最少有三方面。一是他有清晰的政治觀念。《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權臣崔杼因為妻子與莊公通姦,設計誘殺莊公。這時朝政為崔杼所掌握,接著的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

這是說晏嬰站在崔杼的門外,左右問道:「你自殺殉君嗎?」晏嬰說:「是我一個人的君嗎?我為何死?」左右又問:「那逃走嗎?」晏嬰說:「是我的罪過嗎?我為何逃?」左右再問:「回去嗎?」晏嬰說:「君主都死了,要回去哪?統治人民的,難道是用來凌駕於人民的?社稷才是真正的君主。為人臣者豈為了俸祿?是為了保護社稷啊。所以君主為社稷而死,我也為君主而死;君主為社稷而逃亡,我也為君主而逃亡。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錯誤而死或逃亡,不是他的親寵之臣,誰願意這樣去做?而且有人連君主都弒殺了,我何必自殺?何必逃亡?我又可以去到哪裡?」門開後,晏嬰進去,枕在屍首上大哭,又起來跳了三次才離開。

這段描述,把一個智仁勇的晏嬰寫活了。他所理解的政治是君主要保護社稷,做臣子的也要為此而有所犧牲。他反面指出莊公的過錯,也諷刺崔杼弒君的劣行,也不怕自身危險而表露了對君主的忠誠。

其次,作為治國者,他有知人善任的智慧。《史記.管晏列傳》記載這樣一件事:一次,晏嬰外出,在路上遇到被囚禁中的越石父。晏嬰把他贖出來,用車載回家。晏嬰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屋內,過了很久沒有出來。越石父請求與晏嬰絕交,晏嬰大吃一驚,說:「我雖不仁厚,但總算免除你於阨困中,你為何要與我絕交?」越石父說:「你把我由監獄中拯救出來,算是我的知己了。作為知己,你居然這樣無禮,我倒不如仍處身於監獄之中更好了。」晏嬰聽了這樣說,也明白自己的失禮,於是延請越石父,待爲貴賓。

另外,上文提及的那位御者,在妻子告誡以後,也能自我檢討,改過遷善,得到晏子的賞識,推薦他為大夫。

晏嬰配得起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第三個理由是能克盡人臣的職責。作為上大夫,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當然是輔助君主。《史記.齊太公世家》載齊景公因為東北方出現彗星而感嘆。群臣為了討好人君,皆憂然淚下。晏嬰不單不哭,反而大笑,景公惱怒。晏嬰借此機會,一方面說群臣太過阿諛奉承了,一方面又規諷景公大造宮室,養狗馬,奢侈無度,稅重刑酷,這樣下去,不只彗星,代表更凶險的茀星也將出現了。

《晏子春秋.卷一》和《卷二》分別記載:有一次,連下三天的雪,景公披著用狐狸毛做的皮衣,佻皮地說:「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嬰率直的回答:「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又有一次,景公修建房舍,將要修建得非常漂亮。一天刮風下雨,景公和晏子一起入席飲酒。喝得正暢快時,晏嬰起身唱歌:「穗乎不得獲,秋風至兮殫零落,風雨之拂殺也,太上之靡弊也。」唱完,轉過頭流下了眼淚,還跳起舞來。景公明白他的意思,於是撤掉酒席,罷徭役,停止修建房舍。

晏子一生行事為人,司馬遷欽佩以外,也被孔子讚譽為「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這些一切,和六尺的身高,或由此而產生的思想意識有無關係,大家不妨想想。

12/4/2013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