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這個句子後面有個問號,是對說法有所懷疑,但更多人贊成這個句子後面是一個句號。

香港貨櫃碼頭工人罷工,本文執筆之日,已進入了整整三十天,工潮還沒有平伏的跡象。早幾天工人組織遊行示威,其中一隊人前面大大字的橫額,寫的就是題目的兩句話。指誰?應該明白的。要了解工人的動機,當然先得了解這兩句的含意。「萬般帶不去」,即是人死了,一切空空如也,甚麼都帶不走的。什麼是「業」呢?「業」就是「業障」,指的是人自己做了一個「業」來障礙自己。這兩句說話出自佛經:「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人的一生,努力建設功名利祿,到頭來不過是「業障」,即是走了的是空空的軀殼,留下的卻是不好的名聲。這無論如何不是一個追逐富貴的人想見到的事實。

反過來說,怎樣才能免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的憂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求富的過程中,要儘量與人為善了。當然牟利與為善有時是相對立的,二者不能同時並存,但對立的程度當然要儘量做到最小。而更徹底的方法,就是不去求不必要的富貴了。

中國哲學中反對富貴的思想是多的,或許當中有不少是迂闊不切實情。但具體而切合人類思想情操的有孔子的說法。《論語.述而》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另同章之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說法是很易理解的,即是求富要得其道,如果正義,低賤的工作也不介懷;如果不正義,就不要沾手了。用不正義的方法得到富貴,和得不到是沒有分別的。

很多人對於鉅富總有一句質疑:都這麼富有了,錢財用十世也用不完,為何還要汲汲於謀利?多做些不是為求名而做的善事,或更簡單的做一個良心僱主不是更好嗎?錯了。常人計算錢財,當然和自己可以花費多少掛鉤,夠用便可以了,其他的便有些多餘。但到了一些錢財累積得太容易的情況下,要求的便不只是錢財的數目了,要求的可以是更高的層次,才能滿足於一個人無疆的私心。你做了富人不特止,還要做鉅富;鉅富做成了,就要做首富。首富也要講承傳的,一代兩代傳下去,要能代代都是首富便最好。除了物質以外,還要求名呢,名字也得代代流傳。由此看來,哪怎會有止境呢?但最後結果會如何呢?看看秦始皇的例子便可知一二。歷史上人類的機心沒有多少個強得過秦始皇吧,看那名字就知道了。但最後怎樣?秦歷三世不足十五年便亡,較之不少腐朽政權還要不濟。人在做,天在看,信乎?

話說回頭,怎樣才能不至於「業隨身」?當然是要看透的。對財富名利看得透的人,中國歷史上不知凡幾,但最具體最濃縮的一句話語,或許可舉曹雪芹的「身後有餘忘縮手」為代表。「身後」,即是看的只有自己,不及其他世代了。「有餘」,即是足夠以外還有些盈餘,但總數不會太多。到這個光景,就要「縮手」了,「縮手」代表不去斤斤於再累積,因為再累積後果是難逆料的。有這種心態的人,不要說首富鉅富,就是普通的「富」也說不上的,但心境也許可以豁達些,平靜些,視得失如浮雲,在去的一剎那,也許會自然一些。

有些人喜歡引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說法,去為愛財而被視為庸俗的心理消消毒。但既用得「君子」這個中國版本的道德標準,也當探本尋源,看看最早的君子是不是「愛財」。孔子說「君子固窮」,一種解釋「固」是「固然」,另一種解釋「固」是「甘於」。看孔子說話的前文後理和孔子一貫的思想,應是後者的解釋更合原意。君子甘於貧窮,和「愛財」之心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即使是「取之有道」,但卻不會有「愛」的衝動。所以「愛財」儘管可以,也不要拿甚麼「君子」來做掩飾。至於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也有道」,最先的命題不成立,後面的也毋須多說了。

孔子是真心不沾惹富貴的人,可是思想卻管治中國幾千年,真正是名垂千古了。經常背誦「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句子的人,應該有會於心的。佛家講看破、放下、自在,也是人類複雜思考的一帖清涼茶。如果對「業」還有些警剔,期望不至變成「孽」,凡事留有一手,距離「自在」是不遠了。

3/5/2013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