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為指人「呆若木雞」就是說他很像「木雞」一樣「呆」,那就大錯特錯。
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達生》,原意是指戰國時流行鬥雞,齊王聘請一位叫紀渻子的人替他訓練。齊王性急,隔了十日便問可以了嗎?紀渻子說不可以,因為牠看來還是很驕傲,很容易衝動。過了十天,又問,答說:還是不行!別的雞鳴叫,牠就跟著叫,還不夠沉著。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說還是不行!牠的氣勢還太旺盛。
終於十日後齊王再問,他說可以了,牠現在對於其他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沉穩的態度使牠外表看來像隻木製的雞,但卻具備了完善的戰鬥力。別的雞看到牠的樣子,不敢應戰,轉身就跑。
由此可見,「呆若木雞」是褒詞,指人的修養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為外物所干擾,因而戰無不勝,決不是指人像「木雞」這樣呆拙。
就正如《老子》第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這些都是老莊哲學很深邃的一面,不理解或錯用,或知而不行,那就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