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無艷的「老公」齊宣王這人有啥好玩?

齊宣王即田辟疆(?-前301),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前319-前301年在位。

提起齊宣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現在的中學文憑試中國文學課程有一篇指定課文《齊桓晉文之事章》,內中和孟子對談的人就是齊宣王。中國語文科參考篇章也選了《莊暴見孟子》,內中和孟子對談的人也是齊宣王。

或者沒有太多人對語文科或文學科感興趣,尤其這些都是文言文。但一提起齊宣王的「老婆」,大家準會「嘩」一聲,因為她就是鼎鼎大名的鍾無艷。的確,鍾無艷的「老公」是齊宣王,但我也搞不清這是夫憑妻貴還是妻憑夫貴。

歷史記載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等人,都聚於齊之稷下,「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

齊宣王為人傻戇戇

齊宣王這人有啥好玩?他是一個傻戇戇的人。《呂氏春秋》記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說自己能使用強弓。他平常所用的弓拉力不過三石,拿給左右的人看,左右的人都合力給他做假,試著拉這把弓,只拉到一半就停止,都說:「這把弓的拉力不只九石,不是大王,有誰能拉這樣的弓呢?」宣王就很滿足於別人的奉承。

看看他的自我介紹,或者會對他的印象深刻些。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好勇」是愛鬥,「好貨」是愛財物,「好色」是好女色。這三樣「好」,齊宣王稱為「疾」,明顯他不認為是好東西。但不是好東西,他卻兼有了,而且不逃避、不歪曲、不隱藏,明明白白說出來,可見他的性格有純真的一面。

或者有人認為這不是純真,這是佻皮甚或奸狡,因為他對一個遊說他行王道政治的孟子這樣自我「定性」,意味孟子沒法在他身上推銷甚麼,他是立心我行我素的。

但我卻不認為事情應該這樣看。《齊桓晉文之事章》(見《孟子.梁惠王上》)中齊宣王聽了孟子說了一番大的政治道理之後,顯然有會於心,說:「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意思是說:我糊塗了,不能再接受更多的理論了。希望夫子你輔助我,教導我。我雖愚笨,也會盡力嘗試。這番表白,是出自內心的,可見齊宣王有很謙虛明理的一面。

另外,《莊暴見孟子》中,孟子晉見齊宣王,孟子問他是否和莊暴說過他喜好音樂,齊宣王聽到這一問,「變乎色」(面色起了變化,大概是覺得羞愧),直指他所喜好的只是「世俗之樂」,不是「先王之樂」。從這事例中也可看出齊宣王很有自知之明,也會為自己的庸俗覺得不好意思。

齊宣王肯接受規諫

還有一事是齊宣王接納鍾無艷為王后。坊間流傳的故事是:齊宣王沉湎於酒色,不問國政,致使奸佞小人當道,忠臣義士遭貶斥。一天,有一醜女名鐘離春,無鹽人士,闖入宣王飲宴享樂的雪宮,當面訓斥宣王一通,指如果宣王繼續這樣,恐怕國家內無良將,外無精兵,很快會被勵精圖治的秦國打敗。醜女這番振聾發聵的剖析,使齊宣王如夢初醒,大為感動,馬上宣佈罷樂設宴,命醜女留在宮裏,並很快冊為王后。自此,齊宣王招賢納士,疏遠小人,勤於政事。齊國日益富強起來。

這故事有多少是事實,多少是虛構,不得而知。說故事的渲染鐘離春的醜陋:寬額頭、小眼睛、高鼻子、大喉頭、駝背粗頸、黃髮黑膚,也有多少的戲劇成份。但無疑有這樣的傳說,目的也為加深刻劃宣王有其機敏謙遜的一面。如果宣王說自己「好色」,鐘離春無疑沒有甚麼「色」,從治國的角度看,冊立王后的人選,在這裡是重視賢能多於美貌了。

或者說:鐘離春、鍾無艷,連名字也搞得亂亂的,怎教人相信故事的真確?但顯然,孟子筆下的齊宣王,卻假不得去哪裡的。

孟子筆下,齊宣王是一個主張以羊易牛的君主。事情是這樣的:在齊國一個隆重的祭典,有人牽了一頭牛,走過大殿要去宰殺。齊宣王剛好看到那頭牛,怕得一直在發抖,就下令將牛換成一隻小羊。換成小羊,不是出於慳吝,而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是出於內心的憐憫之情。

孟子常令齊宣王出洋相

孟子筆下,齊宣王是一個喜好音樂的君主。雖然他自言喜好的只是世俗的音樂,但喜歡總比不喜歡好。另外,孟子進一步問他喜歡一個人欣賞音樂,還是和眾人一起欣賞音樂,齊宣王不用思考便說和眾人一起較好。由此可見,他也有一種與群眾接近和欣賞美好事物的心。

齊宣王在不同的討論場合中,給有機心的孟子因勢利導,話題最後都是給導引到治國的政策上去。每一次,齊宣王沒有發怒,而且很虛心地查找不足,這人確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不是哪種只有崇尚武力,權大氣粗的老粗模樣。

《戰國策》還記載一個故事:有次宣王接見顏斶,說︰「顏斶,過來。」顏斶亦說︰「大王,過來。」齊宣王很不高興,左右說︰「大王是國君,顏斶你是臣子,大王叫你過來,你又叫大王過來,能這樣嗎?」顏斶說︰「我過來,是仰慕他的權勢,大王過來,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仰慕權勢,倒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齊宣王起初聽了十分氣憤,但在顏斶一番引述歷史申論人君應如何禮賢下士以後,宣王不只不責罰顏斶,很欣賞他說:「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為弟子。」(《齊策》)他的謙恭和溫順的回應,和前面引述他得到孟子的啟發而願意接受輔助幾至同出一轍。

        《戰國策》雖然不是正史,但所載的也不會假得太過份,如果和齊宣王一貫的言行比對,我還是相信這是真的多於假的。總之,齊宣王是一個有豐富形象的人君,有弱點,也有優點,而且樂於坦承過失,不是在出錯之後經常推搪和卸責的人。在君權至上的古代封建社會中,由於真誠和不隱藏,所以是一個頗為「好玩」的男人。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