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江西省博物館近日展出林則徐、劉春霖、伊秉綬等五位名家作品,被業內人士發現大部份是贗品。理由:「假得太明顯」、「偽造技術低端粗劣」等,但另一理由卻是「清代書法裡面居然出簡體字」。
這是指一張號稱為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行書作品中,出現了兩個寫法一樣的「乱」字。
其他理由不去管它,但看到簡體字便一口咬定是偽作,當中很有問題。沒錯,現在的「乱」是「亂」的簡體寫法,但不要忘記,簡體字的創製方式中,其中一項就是採用了古人草書的寫法。草書減省筆劃,正好作為簡體字的參考。這些例子不少,如東(东)、專(专)、書(书)、長(长)、盡(尽)、發(发)、罷(罢)、為(为)、興(兴)、養(养)、應(应)、會(会)和壽(寿)等。所以一見到所謂簡體字,就把字的寫作年份即時押後了幾百年,這是不很邏輯的說法。
不用爭拗,只要查一查《中國書法大辭典》,「亂」字之下的草書寫法(乱),就見諸北魏鄭道昭的《鄭文公下碑》和隋張公禮的《龍藏寺碑》,難道這些都是偽作?
再說,偽造一張作品,最佳方式的臨摹。原作的「亂」字,沒理由臨摹時變了「乱」。即使不用臨摹方式,偽作者總要透徹掌握原作者的書法寫法和風格吧,這樣才可產出可以亂真的偽作。這項技術不簡單,不會偏偏就被用了一個簡體字就露出馬腳吧。
由這看來,其他被指作偽的理由,也真的要細心考察其真確性了。
23/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