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經》書法談到王羲之作品真偽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花了兩個月時間,把佛教經典《心經》寫成巨型書法,現正由香港大學與政府商討,物色一處山坡刻上墨跡。據饒教授言,他到過泰山,見到《金剛經》書法石刻,讚美不已,希望把《心經》書法刻於石壁上,獻給香港。

《心經》書成,每字二十吋見方,是大幅書法作品,難度極大,要刻在石壁上才能評價其書藝。不過《心經》自唐以後,是書法家喜寫的題材,這卻有一談的必要。

唐書家多寫《心經》

《心經》是唐三藏天竺取經回來所翻譯佛經的其中一種。唐朝佛教盛行,加上《心經》勸世意味濃厚,兼且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成為書法家喜用內容,有其緣故。唐書家寫《心經》,傳世有歐陽詢小楷,成於貞觀九年(六三五);釋懷仁行書,刻於咸亨三年(六七二);張旭草書(世傳《千字文》、《肚痛帖》均為張作),作年不詳。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釋懷仁作品。此作原與《聖教序》和《記》、《與太宗答敕》、《皇太子牋答》等同刻於石,是懷仁從唐內府所藏王羲之遺墨中集字書寫,費二十餘年始成。周越《書苑》說:「唐文皇制《聖教序》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跡,咸萃其中。」由於此種緣故,是碑一出,極為士林所重,亦是現今研究王羲之書法的重要參考作品。

《蘭亭序》真偽引起爭論

王羲之作品,翻刻傳世。北宋太宗淳化三年,詔出宮中所藏古人書法墨跡摹刻於秘閣中,是為《淳化閣帖》,其中卷六至卷八為王羲之法帖。至徽宗大觀三年,復詔出府藏真跡,刻成《大觀帖》,其中卷六及卷七為王羲之傳世珍本,與唐三家所摹《蘭亭序》,俱為研究王右軍書法的重要文獻依據。

傳說唐太宗極喜王羲之《蘭亭序》,下令死後以此帖陪葬,因特命書法家馮承素、虞世南和褚遂良臨寫作品傳世。此帖由於藝術水平極高,加上有其特殊經歷,故在書法史上屢為談論對象。筆者手頭有一本「文物出版社」於1973年出版的《蘭亭論辨》,分兩輯文章分別支持《蘭亭序》的真和偽。其中的主要文章是郭沫若的《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否定了王羲之書《蘭亭序》的可能性,指出《蘭亭序》書法是假託的,就連序文也經後人篡改而成。

這種論見的產生,在崇尚唯心唯物辨證的風氣下,固然有其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但是否站得住腳,則不無疑問。如果我們肯定釋懷仁花二十年心力摹寫王羲之遺墨的事實,再比對唐三家寫《蘭亭序》的流傳真跡,可以見出兩件作品,無論其書法的用筆、結構、氣勢和風格等,皆如出一源。筆者隨意摘錄了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和馮承素摹《蘭亭序》中幾個相同的字,讀者大可判斷其用筆方式和精神面貌是否真的如出一轍。唐朝羲之真跡尚未散亡,不論臨摹或集王書法﹐大抵可判為下真跡一等的創作。如果說唐人摹寫《蘭亭序》是偽託,則莫非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同樣為偽託作品不成?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