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14
報載,教協監事會議席選舉,張文光膺「票王」,他的團隊十九席中贏出十三席,佔監事會的大多數。
不知有多少人和筆者有相同的疑問:張文光?很久以前的人吧,他是繼司徒華以後成為教協會長的。他應是服務了教協(也不只監事會)很長時間的人了。過去,據聞他是小學教師,或許只是兼職,更加有可能是「掛單」,但釐清「教育界」的身份,對於競選甚麼,不只是門面工夫,其實應是滿足條例規定,縱使這是常識範圍內的事。
現在的張文光怎麼了?他已退任教協會長,但仍是教協副會長。是不是仍是小學教師?相信不是了,因為自從選舉立法會九龍西議席失手,他已不是民主黨的立法會議員。自從退任立法會,報載他轉職安老服務,是不是一盤生意,我不知道,但他的「職業」應和教育沾不上邊的。沒有教育界的職業,還可競逐教協甚麼職位,我真搞不清這個組織的選舉規則是怎樣的。當然號為「票王」,很大數目的「選民」應知這問題的答案的。
但不是針對張文光,他的主要競逐對手「進步教師同盟」的頭頭,也在今次選舉中勝出的韓連山,聽聞也是在一兩年前退休的。按選舉宣傳單張,他是代課教師。是否真有「代課」,不知道,但代課教師應不是固定的職業,甚至不是職業,因為沒法確保有沒有課「代」。這情況為甚麼可以選,我也不知道。
但不是針對韓連山,在選舉宣傳單張中,有不少參選者就是大模斯樣寫著退休校長、退休教師的。在我的認知中,退休就應不再是行業的從業者了,不是從業者,為甚麼可以選,我也不知道。
不是覺得年邁、疑似就業、退休就不該參與社會事務,而且服務教協,義務性質,為教育界出點力,有付出無得益,品德高尚,不應抱抗拒態度。但選舉成為幹事,卻是另一回事。如果有心人蓄意把政治帶入專業團體,使團體成為政治抗爭的另一場地,對專業發展不會有利。
張文光在當選後表示:期望日後十九個監事能尊重民主原則,在集體決定後不要攻擊教協決定。民主原則是不是也應擴展到對成員的來源來個規管,把專業團體定位為領導、服務在職人士?
古老的中國有「一日為師,終身為師」的說法。現世代的香港,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教協」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