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中文科不考文言閱讀理解可以嗎?

16/12/2013

認真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最擔心的是甚麼?是自己(或他們的子女)能否進大學吧。能否進大學,最擔心的是甚麼?是中英數通識幾科必修科能否考得高分吧。其中中文科最擔心的是甚麼?是當中的文言閱讀理解,因為要考文言基礎知識,平日沒有適當學習途徑,考材的深度也無法掌握。

如果這樣推算,可能因為文言閱讀理解表現不佳,導致中文科成績不理想;中文科成績不理想,導致最終進不入了大學。

從前不是這樣的。以前的高級程度考試,學生在中學會考中,中文科即使只考得E級,如果其他科高分,可獲取錄升上中六。中六有必考的文化科,但這科合格率超過九成以上,一般水平的學生難不倒他。即是說,如果一位學生,特別是數理科的,中文水平只要保持最基本的合格,已經有機會進入大學,現在中文科沒有4級,基本上不用考慮了。這可能製造了一批讀書或研究能力不差的滄海遺珠,沒能力負笈外國,又被摒諸本地大學之門,或許一生引以為憾。

當然,參加一個地方的公開試,便得服膺於這個地方公開試的基本要求。但就正常情況考慮,考試的內容,應該試前有清楚的課程綱要規定,考生也要有明確的研習方針。中文科要考文言閱讀理解,即是說課程綱要中應有相關的課程設計。舊中文課程雖然沒有一項明白的文言閱讀理解課程綱要,但當時有範文的選用,學生要精讀、老師要精教,當中超過半數的文言課文,學生要理解有關創作背景,也要背誦課文,配合初中以前的相關閱讀,或許可以建立基本的文言語文知識。如果自覺能力還不足,讀些課外文言選本,或做些坊間練習,也可濟事。因當時既不需要訓練綜合能力運用,也不需要預留時間做口語溝通練習,學生課餘閱讀還有時間寬裕。

現在不設範文,即使課堂中仍有選些文言篇章,但考試不考,要學生自覺精讀是很困難的。學生不是不知到了公開試時要考文言,但書海浩瀚,要掌握一套古人語法,不知從何入手。

這情況就好比英文科只考英語的運用,當中如夾雜些英國古典文學來考,考生不抗議者幾稀。

或者說,中文是母語,怎能和外語相比?但不要忘記,母語即是日常用語,學生日常用文言嗎?沒有學習配套,文言文便不能算母語了。何況中文科考試的內容設計,是以應用為主的,講讀寫聽、綜合能力等等,你能否認不是考活用,原本沒有預計古典文化的內容嗎?

又或者說,通識科也沒有特定的內容設計,考學生對日常生活的基本認知和批判,學生答起題來不也頭頭是道嗎?但要知道通識科考的都是生活化的題材,學生平日透過傳媒、透過和家人、同學的討論都可啟發思考,應用到考試中去。學生平日和家人、同學有討論文言文嗎?

或許知道課程設計有問題,中文科考試將會重訂範文,作為考試內容的一部份。現在怎樣讀法、怎樣考法還未知悉,不能隨便判斷對文言閱讀、或引申來說對文言文閱讀理解有無幫助,但除非有一大批傳統範文要精研,否則要倚仗它們來建設基礎也是困難的。

有人當然會問,中文科考試沒有了文言文的考核,不是連鼓勵學生平時多關注文言以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動力也消失了?當然是會的,但中文科既然這麼重視「應用」,少些古典文化,最多是行文乾癟些,但對溝通應是沒有障礙的。我們現在訓練的學生,如用現今的標準,不也是只求粗通,不求博古嗎?

所以說來說去,在中文科考試中好高騖遠,平日課程內容不怎麼重視的,叫學生自行重視,還可能成為學生文憑試成敗、升學前景的能否順暢的關鍵,不也有些「搞笑」嗎?

讀中國文學出身、在文言世界浸淫了幾十年、也教了幾十年中文的我,絕對沒有誘因去拆文言文的台。我甚至花了些心思,編了一本《急救文言文》作為參考讀物,為有志的求學者解困。只是覺得文言學習要由文言閱讀理解中的一兩篇考材去「提倡」、看到現今學生誠惶誠恐,要自我奮鬥也苦惱彷徨的時候,總覺得課程設計和考評高官實在太不知民間疾苦了。就好像新近發佈的新中文科考試的樣本試卷,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牽涉大量古典文化的材料,若果時光倒流幾十載,要擬卷者在毫無輔助的情況下再考一次,不知能否順利通關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