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018
某直資小學名校早前舉行小一入學簡介會,該校校長表示面試會問關於小朋友生活經驗和解難能力,特別強調小朋友在面試要表現出自我和童真。這很正常不過,小朋友嘛,當然需有自我和童真。就正如你招聘一位打字員,要求他懂打字;球隊招募新血,要求他們略懂球技,體格良好之類。但在入學簡介會中要把這些要求來一次提醒和強調,顯示的問題也很深刻。
但不要以為有自我和童真就會佔優,因有這些,就代表你必然缺乏了入學競逐必不可少的「哪些」。不用說得遠,出席簡介會的準家長有1,800人,但學位有限,競爭肯定非常激烈。現在名校選拔學生,真要百般武藝俱全,除了要學業成績,還要課外活動,還要家庭背景,還要應對面試時的機靈和淡定,有這些要求,試問這位小朋友還可有多少自我和童真?真正自我和童真,比如問:「你為什麼選這間學校?」如果你是一面童真的回答:「是阿媽替我報的,我也不想啊!」試問這位小朋友的成功機會有多少?
小學名校一定擇優而取錄、繼而擇優而教,這倒不用懷疑。所以有身心健康發展、有童真、有品德、有禮貌,可是成績卻很一般,所懂技能貧乏,一樣不會得到青睞,不能達到「優」的層次。
其實要參加名校競逐,家長壓力大,小朋友壓力也大,而且是長年累月的,不是一兩句開解可以釋懷。真正要保留童真,恐怕最好要順其自然,不去高攀什麼,但有多少家長真有能力面對派位的失敗?何況,大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子女是優秀的,或者一出生便承諾要給他(或她)們最好,所以很早便做著很多磨滅小孩童真的事情,理由是為了你好、要贏在起跑線之類。
新近一項調查,普遍中學生對學業感煩厭,每兩人就有一人有抑鬱病徵,每4名學生就有1人曾想自殺。這些數字,過去聞所未聞,現在則愈見普遍,而且可以預估數字只會愈來愈高。中學生討厭學習,追源溯始,或由小學累積開始。
教師也好不了多少。新近教協公佈一項調查結果,有8成受訪教師深受工作壓力困擾,逾半人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症徵狀,最嚴重者曾想過傷害自己身體。
世間應該沒有無緣無故的學童抑鬱,也應該沒有無緣無故的教師抑鬱。大家一同在一個大熱鍋中生活,一齊製造給予雙方的壓力和負擔,直至更多悲劇發生。
要改變這些現象,可以依靠什麼?依靠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依靠教育局長9月1日致教師和學生的鼓勵信?依靠每年開學前最大的教師公會公佈一些調查數據,就像行禮如儀,接著是一些有氣無力的呼籲?還是依靠教學實踐的機構和各個層次的工作者,就像良心發現一樣給少些壓力別人,如同給少些壓力自己?這些期望,在一個高度競爭性的社會,很快就會知道是毫無用處的。
還好,有真正執掌收生權力的名校校長公開呼籲,要讓學童有多些自我和童真,奉勸家長不要讓學童參加過多的比賽和活動。家長是否受教,我不知道。如果問我,我卻沒有這麼心頭高,小童失去童真或許是沒法改變的事實,只要師和生抑鬱的數字不要這麼高,沒再出現學童或教師自殺的慘劇,我已很感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