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狀元增加、DSE建議「降準」合論

10/7/2018

    IB(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放榜,本港學生考獲滿分45分的狀元達38人,較去年多5名,佔亞太區狀元總數三分之一。

    今年DSE(中學文憑考試)放榜前,中學校長會發表在5月底6月初所派發的125份問卷,結果顯示逾9成人認為應檢討大學入學4個核心科目要達3322門檻要求。三成七人認為應修訂為4科最少達2級,總分不低於10分便可。

    上述兩件事情有沒有關係?我確是看出了很大的關係。過去IB課程在香港不太吃香,考的大多是香港國際學校的學生,而都以外國升讀大學為目標。現在是參加這項考試的學生增加了,連帶狀元的人數也增多了。就香港一地,狀元就佔亞太區總數三分之一,不可謂不多了。

    較為特別的,是傳統本地名校的學生參加這項考試的也增加了。如以數目來計,拔萃男書院囊括7名狀元尖子,聖保羅男女中學佔5名。做不了狀元但有報考的相信數目不少。

    奇怪嗎?上述兩所中學都是傳統名校,學生在過去的中學會考成績都十分超卓,入大學的比率也很高。現在有學生捨中學文憑試不考,退而求其次考IB,總有其原因。原因是什麼?當然是文憑試難保證考得到入讀大學的成績。4個核心科中,最難倒人的是中文科。如果入本地大學的門檻是3322,他們未必可以達到。何況因供求關係,現在中英文兩科如果不達4級,競爭力也很不足夠了。這類學生看到在香港升學的前途即使不是渺茫,最少是有不可掌握的因素。如果家境富裕,及早籌謀到海外升學較為上算。雖云用IB成績也可報考本地大學,但non-jupas學位不多,競爭同樣激烈,這已非他們的主要戰場了。

    香港學生考IB成績超卓,本是意料中事。特別是傳統名校,學生由小學讀起,課程是香港課程,學習方法也重視基礎的訓練,升上中學底子應差不到那裡去。中學應也是傳統的操練方式,他們打得出學習的木人巷,應考IB,就正如英超球員打英冠比賽,成績是有保證的。

    是IB課程太淺還是DSE課程太深?我是傾向後者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既然是國際性,其程度應是經過充份的檢定,能符國際一流大學的入學要求。香港的課程為何要弄得這樣深?主要是大學學位少,考試成了篩選的工具——要有足夠深度,才容易選出優秀者。其次是有一個不知所謂但又必須考獲高分的中文科課程,令學生考試無所適從。

    這不是我個人的見解,看看中學校長會所做的調查就知道。9成人認為3322門檻要檢討,三成七人更認為4個核心科只要達2222,而總分達10分就可以。他們的看法,是就保留人才的角度,而非篩選人才的角度看問題。因為現在的入大學要求,除了4個核心科外,還要看選修科成績。核心科是基礎,應容許不同潛能的人有所偏差。特別是中英文兩科,如果都要達到4級,肯定會刁難繼而浪費不少人才。尤其是讀理科的,你要他們精通中英文兩科做什麼?

    文憑試都實施了這麼多年了,相關問題是否日漸嚴重?我看不是,是一直都很嚴重,只不過有關方面沒有決心去面對和提出解決的方法,就這樣令學生和家長一年憂心多過一年,也令逃離本港考試而考國際試的人愈來愈多。但沒有錢到外國升學的滄海遺珠怎麼樣?即使家庭經濟環境付得起放洋,但本地學生應優先獲得本地就讀,不也是一項應得權利嗎?

    香港學生考IB的人愈來愈多,成績也愈來愈好,甚至狀元逐年增加,你覺得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