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仔你擔憂什麼?

6/5/2018

某機構早前做了一個「青少年幸福感」的調查,訪問了逾3,600位青少年,發現近4成受訪者自覺不幸福,當中以中三學生自評分數最低,估計與學生面對選科壓力有關。

中三學生是什麼年齡?13-14歲吧,這班人讀了兩三年中學,應該適應中學生活了。而中三距離DSE公開考試尚遠,平日學習生活,應該多吸收知識,多做運動,多發展個人興趣,理應歸入中學之中無憂無慮群組才合理。現在因面臨選科問題,令他們覺得沒有幸福感,甚至產生壓力,未免使人覺得奇怪了。

選科,其實就好比進入一間餐廳挑選食物,你喜歡A餐的蒜茸牛排,他喜歡B餐的咖哩魚塊,或者是C餐的西芹雞柳吧,總之各適其適,就個人口味和身體狀況選擇就是了,有什麼好恐懼呢?

過去的年代,高中分文理兩組,雖然大體上觀感理勝於文,但大多數學生還是根據興趣選科。及後多了一組商科,介乎文理兩組之中,算是多了一個出路,也還是按成績加興趣選擇,沒有現在選錯了會有大禍臨頭的恐懼。

此無他,選科關乎升學會讀什麼科;而讀什麼科畢業,又關乎你將來能否找到薪酬優厚兼有前途的工種,因而起跑線就由中三選科時開始劃定。但要一個13-14歲的青少年提早成熟去面對生活的難題,特別會是很久以後才出現的就業抉擇以及人生際遇問題,你說又是否公平?

從前的選科,較側重個人興趣和能力,讀純文純理科有什麼大不了?你喜歡文學歷史或物理化學,知道任教的老師還過得去,就選上了。按興趣來學習,成績一定比被強迫學習優勝。現在不是這樣了,讀純文科或純理科會自認是死路一條。過去純文純理出身,還有教師一途,也還算專業,薪酬也優厚。但現在教育已成夕陽行業,不少合約教師給折騰得死去活來,也沒有固定的職業保障,如何能吸引入行?自然中學這樣選科也就有很高風險。

經濟城市什麼都講錢,現在樓價被炒得這樣高,無錢更注定一世做無殼蝸牛,女朋友不看扁你,自己也看扁自己。還是律師會計受人尊重,醫生金融才俊更不在話下。這樣子,中四選科怎可以選中國文學?

但有沒有想過,如非興趣所在,一個人一生沉浸在一個學業的枯燥世界,為的是將來要做一份自己也沒把握會得到工作滿足感的所謂終身職業,這樣的風險不也是很高嗎?何況現在社會急速發展,今天崇尚的東西,不消很久已告落伍,學科、職業何嘗不是?至於金融企管,人人一窩蜂仰慕,人才的供求關係失衡,也未必會是搵大錢的保證。做人,或更簡單的選科,不是隨遇而安、悉隨尊便更愜意嗎?

不過現今的青少年卻未必這樣看。他們過得到自己一關,也未必過得到家人朋友一關。社會就是一個大染缸,發展畸形的社會更會是一個大醬缸。中三學生心智也許還不怎麼成熟,就已對個人前途這般著緊,是否成年人已給他們界定一套人生價值觀——怎樣才算成功,怎樣就屬於失敗——因而他們被潛移默化,漸漸地以此為個人生存的目標和方向,一切變得功利和庸俗。

常有人說,將來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性的社會,學習是為將來作準備,求學就是不能自遠於現實,要做週全的計劃。因而,學生懂得受壓,懂得恐懼,自覺幸福感不足,是他們心智超乎相同年齡人的表現,這本質上沒有對和不對的分別,因為這已形成某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但我還是喜歡多元化的社會,喜歡有多元人才的社會。這社會多些文化藝術,多些天文地理,才會不過於單調,才會「溝淡」金錢世界的庸俗。兩袖清風,一襟明月,境界也不錯啊!中三同學,你會有這種追求理想、追求恬淡的幸福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