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旺場——出版沒落的倒影

27/7/2015

香港貿易發展局每年舉辦的書展都引起很大關注,入場人數和營業額都有驚人的數字。理論上,這反映了香港人讀書的熱誠、對知識追求的熱切等,但其實事情的實質卻是這個現象的反面。

不用說,每年在書展攤位展出而最受歡迎的都是些潮流趨向的書籍,就正如一般書店中最好賣的都是些旅遊投資飲食醫療之類的書。如果有些是突發的時事新聞題材、或對政治現實的黑色嘲諷,哪怕是「靚模」或過氣女星的寫真,只要有賣點,都會引來熱賣。

營銷手法要翻奇出新

    近年書展的暢銷書,或其營運手法,都有一套模式:事前在傳媒中宣傳,製造潮流熱話;也算知名的作家,把一年的出版精力,傾注在一次的書展中,或者一口氣出版幾本,在一個攤位傾銷;一間出版社就倚賴這「重椎一擊」,連出不同作者的多本作品,而題材都有某些針對點,突出這類出版社的業務定位,哪怕出版社在展後即銷聲匿跡。

不是說沒有較傳統而內容較正路的書籍,或較嚴謹的作者堅實而認真的寫作,但敵不過潮流,肯定是要在這個一連幾天的活動中退讓的。

今年書展過後,參展者所丟棄的各類出版物或包裝用品,總數重量達二百噸,很顯然這種賣剩即棄的手法,是避免貨品積存,免除倉租搬運費用等。很可能有些出版社就此結業,有些作家也就此休息,留待下年拼搏。

這樣的生態健康嗎?一年52個星期,出版事業就在這不足1個星期中放光放熱,無論如何不是健康現象。有出版經驗的行業牽連者,很多時都慨嘆這個行業的營運困難。香港雖有大小不同的商場,而不少商場中都有重點書店,而這些書店又大多其門如市的。但不要以為行業好景,這類大店,好賣的都是些實用性的書,像前文提及的旅遊投資飲食醫療之類,內容較為嚴肅,或傾向思想性、理論性的,即使有機會陳列,但不到1週或10來天,便得悄然下架,賣剩的書店不會存倉,都會退還發行者。做發行的積壓多種存貨,每隔一段時日,總得送到廢紙回收商,騰出空間容納新品。

嚴肅出版血本無歸

    一本被作者視為嚴肅認真甚或嘔心瀝血的製作,在曾經公眾曝光的幾天之中,可以賣出幾本?都要接受半死不活的處置了。血本無歸,在這勾當中是必然而非偶然現象。從業者的艱難,苦撐不過,敵不住貴價物業租值與經營開支,即使有甚麼推動文化的理想,過不了多久,都只有退出市場,還有僅餘動力的,只有寄望一年這52份之1的日子來「博一鋪」了。

一個社會出版事業是否興旺,反映了這個社會文化質素的高低。當然面對電腦化或通訊方式的轉變,不同地方的出版事業都面臨一個相同困難的經營環境。但沒有多少個地方有香港這樣的貴價地租,容不下印刷品(已不是甚麼著述了)多幾天的陳列機遇;也沒有多少個地方像香港有這樣厚重的庸俗市井味,令較多元化的人類思想精華的結集,或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獨到分析和認真探討,會遭遇到潮流的白眼,不消多少時日就像在這樣的陳俗中沒頂,驗證了社會意識的貧瘠。

每年書展的熙熙攘攘,丁財兩旺,不是反映社會對知識有渴求,文化水平高,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商機而已。如果真的對知識尊重,或簡單地對人類資源還有多少珍惜,處理存貨的手段就不會這樣決絕無情。而這,正正就是常規出版業沒落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