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沒有愉快的非精英教育

3/12/2013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梁貫成獲頒數學教育的榮譽獎項「費萊登特爾獎」(Freudenthal Award),記者順便訪問他對香港教育的意見。他的意見中的一部份:反對教改倡議的愉快學習、反對全面否定背誦,認為外國經驗學生開心,但以數學為例,學生所學不多;不贊同學校派位組別五改三,因為會令中學走向平均主義,未如改制前的精英制,能夠照顧尖子。

梁教授大概不在教育前線,或許以為教育政策的改變,實踐起來真會和設想相一致,因而有自己一套看法,用來批評教育現況。未必是誤判,但和現實卻還有差距。

表面上,派位組別五改三,混淆了較大的等級分際,但香港所推行的仍是精英教育。無疑,學校獲派學生成績差異確較過去的大,但學校還會用編班方式去區別學生成績。一間學校,會很自然把成績較優的一群編入一班,甚至賦以精英班的稱號。精英班也不徒是名稱,在課程、教學內容、測考方式等都會異於一般班別。近年推行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學校編班也加入一個語言因素。一間英中容許有15%建議用中文學習的學生,他們都會被編入較差班別,不用說英中的中文班會獨自成群。這種嚴格區分,就是要用成績去區別一個人,期望績優者能為學校的公開試爭光。教育局只在政策上把派位制由五改為三,但不過問學校運作,以為單純這一改變便能泯去精英教育傳統,只是美麗誤會。

香港被迫奉行精英教育,也和大學學位比例只佔中學生18%有關。一大群有能力的學生去爭逐這個微小的比例,不「精英」無以成事。事實上學生花在校內學習和一切學習配套上,還加上自行出外補習等,學習負擔嚴重超載。

精英學生無法愉快學習,績差學生也不例外。學習不會因為學生能力不逮而減少施壓,相反迷信「補底」能令學生趕上學習。學校中的補課基本是「一視同暴」的:成績差學生在上完一天課後,也會被限令補課,午膳休息時間也被剝奪。學習評估沒有因應不同程度和表現而有差別,及不上水準,問題出在學生,不出在制度。學校重視公開試數據,不放棄每一人,變相是殘害學習資質差者,用機械化操作剝削學童發展多方面能力的機會。

如果不迷信政策一出,就會得出美好結局,首要之務是提出切合實際的諍言,用學界及有聲望的某些個人力量去呼籲決策者增加大學學位,削減超額課程內容;也提供真正的多元發展機會,使學童和其家長不專注一次公開試的成績,讓不同能力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機會;更重要是不因學習能力較差而受盡歧視,明明知道加強催谷無濟於事,但還盲目在學習上施壓。

如果給學生選擇,不論精英與否,肯定希望能學得愉快,但問題卻出在香港教育機制只有框架,沒有精神內涵,以至人道關懷。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