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特質,兩個字曰:「功利」

3/7/2015

最近大埔某補習社宣傳單張:「子女未來住太和還是銀湖天峰,視乎暑假您的安排!千萬不要誤了他的前程!」

宣傳引來批評,有網民指該補習社歪曲正確價值觀,也有教育學者批評不應該彰顯功利主義。

我看評論者動氣大可不必,教育無疑是應該宣揚正確價值觀,也不應彰顯功利主義,但能否實踐卻是另一回事。或者較喪氣地看現實:教育從來充斥功利思想,補習社的宣傳,其實不怕你誇張或煽情,只怕你做不到。如真的有效,其門如市,真的從心佩服:「抵你發!」——銀湖天峰真的比太和高尚啊!

要說香港教育充滿功利,例子真是屈指難算。比如說,現在學童的學習「起跑線」為何愈推愈前?當然是家長希望及早催谷,好等子女進入名校較有把握。家長為何緊張子女小學派位?不也有些在孩子出世以後(甚或以前)已做了精密的部署,不入名校誓不罷休嗎?無非是想子女平平穩穩在著名小學直升,將來晉身著名中學。讀著名中學是前途保障,這已是為人家長者的「共識」。但即使頂級名校僧多粥少,未能「掹車邊」的,最少也希望子女能讀到地區名校的,而且英中是必須的,縱使不少教學研究都證實母語教學對學習最有利。

每年升中派位,被派往中文中學的大多愁眉苦臉,很像一張派位證已能證明一些甚麼。此無他,統計數字說明英中是前列的40%學生,進入大學有較佳保障。學生千辛萬苦,披荊斬棘,考完DSE,放榜之日,照例就是傳媒宣揚「狀元」的時候。「狀元」的志願,又十居其九是醫生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如果有「狀元」忽發奇想,決意報讀文學哲學之類,恐怕這樣的「狀元」最受關注,但藏於每名觀眾心中的潛台詞必然會是:「咁大犧牲」?

其實不用分析,看看每年大學聯招榜,不同科系的入讀要求,不都證明廣受歡迎的「搵錢」學科,要求成績都要「爆錶」嗎?這是供求的鐵律,沒有甚麼不設實際的想像可以改變。而這,不是功利是甚麼?

看到上述這些現象,或者可以說,橫亙一個學童成長過程十多年的升學晉階,不少人都會認同從來如是,沒有甚麼大問題。如果你硬要說這些現象並不「功利」,我想是很難經得起客觀分析的。大人小孩都沿著這類思路前進,當中只有成功者的歡欣、失敗者的落寞,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有人會把現象提升到甚麼價值觀是否正確的問題上。功利主義甚麼的指責,面對客觀現實,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對教育現象還有點兒不滿的人,似乎都應略盡綿力,把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的不善之處,用筆或用口把它申述出來。我們社會的教育路,抽掉「功利」二字,恐怕會潰不成軍。但最令人大惑不解的,明明是處身在這大環境中,甚或在這大環境中討生計而且報酬不俗的,看到一個小小的煽情的廣告就引起諸多不滿,如能把這點兒「氣」的力量,放在更大範圍的社會風尚或教育歪路上,身體力行,力求改變,才能說明功利社會的功利教育還「有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