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疇「計錯數」遺害很大

1/7/2015

新高中自2009年實施以來,陸續推出檢討。最近教育局建議三年新高中課時由現時的2,700小時縮減到2,200至2,600小時,其他學習經歷課時由以往15%至35%時間縮減至10%至15%。兩項縮減都是因應學界的要求實行,換言之是實踐出了問題,得到有關當局正視,因而有了相應的修正。

能接納業界的意見是好事,但卻不難使人想到,「新高中課時」這個關於新學制中很重要的課題,為何擘劃時有這樣超乎現實的設想?現在的修正,如以其中較少的2,200小時計,相比原來的2,700小時,足有18%的調整。要知道學校應付2,700個小時的課節,再加上補課或其他活動的延伸,學生學習的負擔實在沉重非常。至於其他學習經歷課時,調校幅度也很驚人。這幾年的學習試驗,做了當中的「白老鼠」——受課擔壓迫沉重的師生——的犧牲不小。

就學人數劇減卻仍培訓大量教師

    同樣是「計錯數」,或沒有精確利用數據調校政策的是中學就學人數的減少。據統計處推算,入讀中一的學生數目自2010年起開始大幅下跌,由2009年的75,400人下降至2016年的53,900人(減少25%),這下降趨勢要在2016年後才緩和。這減少的趨勢,令中學收生不足的情況惡化。幾年來,不少學校飽受殺校的威脅,教學生態受嚴重打擊。教育局為舒緩學校縮班和殺校的壓力,在2010年3月宣佈推行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計劃主要是減少班級致學校收生減少,令「有學位冇人讀」的情況不致太嚴峻。但計劃卻引起不少後遺症,例如減班一視同仁,令本來學位需求甚殷的名校也要減班,剝奪了學童入讀名校的機會。而最遺害的是打壓了一批新老師入職的機會。

最近暑假將近,又是學校調配新學年人手的時間。我接觸到的一些舊學生,或聽聞所及,都有不少申酸的求職經歷。有些幾年以來合約教師做完一年,就像人球般被踢走,無法找到固定職位;有一年走幾間學校代課的;也有由於生計所需,正規教師做不了,被迫硬著頭皮擔當月薪只有萬二元的教學助理。這些都是香港前列大學的畢業生,兼有教育文憑,有的更完成碩士課程,都是立志以教師為終身職業。但幾年過去,即使到2016年學生人數下降趨勢緩和,到時這批教師已接近或超過三十之齡,在行業中未必能和新畢業學生競爭了。

新教師飽受壓榨

    這是拜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所賜,因計劃要說服學校「自願」參與,教育局願意凍結學校教職六年,即是班一直減,多出的教師卻不辭退,學校人手過賸,就堵塞了新教師晉入教職之途。這個所謂「三保」——「保實力、保學校、保教師」——政策,偏偏最需保的弱勢社群的新教師,卻在不受「保」之列。現在有些論者很喜歡說甚麼善用新老師的行動力,其實很多也不過是利用年輕人求職心切兼職位沒保障,而施加超重的工作負擔而已。高薪厚職、工作歷練豐富兼職位穩固的舊有教師,在要求保證教學質素時,很難自圓其說要倚靠年輕者的「行動力」。

坐在安穩的辦公室構思這樣那樣政策是很容易的,但政策沒有走出門去看看現實狀況,加以配合;也沒有利用充份掌握的數據及早調校供求,對某一批人被迫承受這些政策的人來說,遺害會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