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淡還是追求優越?

3/6/2019

如果單是平淡和優越,不計任何背景和原因,要追求,正常的當是後者而非前者了。優越的人生,代表了金錢、地位、個人的榮譽感和別人的崇拜之情,怎樣說都比平淡過一生優勝。

所以作為家長,在孩子懂事之前,都會為其鋪設優越的人生路。現今的家長最關注孩子能否進入名校,因為感覺上這就是優越的開端,因而很早就要部署。但這些設想,能否和現實相配合,最終得到一個良好的結局,就得看子女的性格和天賦。有些孩子是進入名校了,但資質平庸,很快便覺得讀不過別人,因而產生一種自卑的傾向,久而久之,就會焦慮和抑鬱,心理出現很大的問題。試過有名校生因成績不及,毅然轉讀水平較差的學校,居然能重拾自信,由偏差的歧路找回自我,日後的發展,當然會較獃在名校中好。

始終是要相信數據的。過去教育局因應學生在小學中的表現而決定派位的方式,例如只有前列的40%學生才能接受英語教學。而學生也根據成績排列,決定分派那種band數的學校。這些數據當然不能全然精確,但大體都會是合理的。家長不是不相信這些數據,但大前提是「不幸」的事不要降臨在自己身上。所以獲派band 2的,家長會設法找間band 1;被確定不應用英語學習的,家長也千方百計找間英語施教的學校。但這,可能是艱苦人生的開端。

其實應該明白,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取態和抉擇,不以別人(那管是父母)的意志而轉移的。學習能力稍差的,是否在人生很早階段便被決定了「前程似咁」?我看又未必。俗語說行行出狀元,即是每一種技能都是天賦,都是學問,如果有機會發展,就能自我創造一片天,即使不是就業的理想,最少都可以是興趣的培養。做醫生、律師、建築師是好,成功的專才,就是上文所說「金錢、地位、個人的榮譽感和別人的崇拜之情」的代表。但不是人人可做到,更不是人人所應做到。

最近看到一篇報道,在銅鑼鬧市中的一座唐樓,上面開了一間私人圖書館,館名就叫「打書釘」。任何人士只要付出300元的登記費,就能在其中任意「打書釘」。書本雖是大學教師萬冊的藏書,是為了藏書在其離任後有個「安身之所」,但經營這麼一個書室,卻需要無比的恆心和勇氣,也要應付商業社會的營運開支。創造出這種「事業」,不是(也不能)以賺錢為目的,但卻可利人,比不少在俗世中營營役役而只為賺取高報酬者高尚和恬淡。

平淡也可以很幸福的。你有興趣追尋學問,在恬靜的環境中手握一卷,伴隨一杯咖啡或一盞清茶,會令你很怡然自得。現在人們太過著意於物質的追逐,本身就是追逐一些過度的、超越個人需要的物質享受,也正好中了商家結合科技發展的產品銷售的謀略。

聽說有人為了逃避俗世的煩囂,甘心走到離島坪洲以務農為業,過著最簡單日子。過去只有農村生長的走到城市找尋更好的發展機會,怎會調轉頭由城市走回農村中去?準是城市的熱鬧和急促,當然包含了更多的庸俗和腐朽,或者是更多的詭詐或凶殘,使人更甘心和決絕地去找尋生活的樂土——或許生活愈簡單就會愈充實。

以前中學有一篇選文叫《送徐無黨南歸序》,作者是歐陽修。篇中作者比較了修身、施事、見言三者何者為重要。歐陽修的意見是:「修於身者,無所不獲;施於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於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應用在生活上,「施於事者,不見於言可也」、「修於身矣,而不施於事,不見於言,亦可也」。年輕閱世不深,或功利心比較重的人,會很不明白歐陽修的做人宗旨。一般看法,修身、施事和見言,施事是事業有成,成就見得人;見言是能著書立說,能影響人,這些都是人的成就的量尺,怎麼說都比你只懂修身為佳。但歐陽修認為,自古至今,勤一世而盡心於建立個人名譽者多著,但有多少真能個人事蹟和著述流傳而千古不磨滅的?與其著緊於很難完成的任務,倒不如平淡踏實地生活,做一個好人,得到別人的讚譽,與人為善,這樣對社會、對自己的貢獻或許更大。只有認真生活過,不好高鶩遠,不跋扈囂張的人才能體味箇中的真意。

但話說回頭,真要追求的可能只是優越,縱使未必成功。平淡卻無須追求的,較準確地說應是忍受平淡,進而以平淡為樂。認真經歷過人生、嚐過失敗苦楚的,也許才能明白由夢想優越而最終甘於平淡的箇中滋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