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生育,讓多些兒童將來吃苦?

25/10/2013

政府公布最新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揭示本港人口老化速度加快。面對嚴峻局面,諮詢文件列出五項對應措施,其中一項是透過補助津貼鼓勵生育。

不能說這措施完全沒用,但卻未能深究病源。成年人不願生育,其中一項原因是怕了香港的教育制度。香港學校生活競爭極大,家長為子女所訂的「起跑線」愈來愈前。現實也沒有騙人,看看最近北區家長為幼兒撲學位可見一斑。還不過是兩三歲,就要跑三幾間學校進行「面試」。而苦難是隨著進入幼稚園開始的。日後的小學、中學、大學,競爭愈來愈大。學童十五年的學校生涯,嚴格說就是被學業折磨十五年的生涯。跑過窄門,千辛萬苦進得入大學,也不代表苦痛生涯終結,日後要面對的是職場生涯的競逐。昨日一位三十歲的教師抵受不住工作壓力,在任教學校的四樓一躍而下,結束生命。新聞報道說死者「一時想不開」,但怎會是「一時」的事?死亡不是對長期的不公平不人道的控訴嗎?

現在不少家長為逃避香港的學制,願意節衣縮食,讓子女從小在國際學校讀上去。所費多少?銀行廣告都有說,沒有五六百萬不行。這個數目,精明的夫婦(注意不是家長)情願用在自己身上,擔保一生豐裕,「有樓有車」不特止,還不用花看著子女自幼艱苦成長所付出的心力。

所以勸人「生仔」,在香港,是「點條黑路」人行,根本就不會因數額多少而有改變。一個關心民間疾苦的政府,應檢示病源,提出解決方法。如果有錢派,不要津助這津助那,找些有能力有見識有公義心的人,為香港教育的諸種病端做些實地考察,交個調查報告,看看為什麼國際學校可以這樣做,香港學校不可以?

我們的課程是否太艱深太不切實際?將它們削減一部份,是否就等同削減學童升學就業的競爭力這麼嚴重?我們的學校所給的功課和測考是否太多太嚴格,遠遠令學童達不上要求,因而要不斷補課,令學童身心飽受摧殘?是誰給予學校權力去進行教學施壓,把教師工作量弄得這樣貧富不均,同工不同酬?一位教師要為生存拼搏,自然在教學上加上並不必要的盡心盡力,最後「轉嫁」學生承受。是制度出了甚麼問題?

沒有快樂的學校生活,便沒有快樂的童年。有那個負責任的家長願意子女將來要冒險,而且是不應該不必要的險?太多的不可知,不如就兩袖清風,閒雲野鶴,要「寄託」,養養貓狗,聊表寸衷。貓狗壽命,不過十幾年,不如人類,「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一生大概七八十年,現在還要把困苦再延續多幾十年,由血緣的承受者承擔苦楚?沒有這樣的傻事。

如果提高津助,得益者只是些見錢開眼的人,心想「食得唔好嘥」,多生幾個,人口是多了,可教養的質素卻沒有提升,或者是成形的制度令教養的質素沒法提升,這是未來社會想見到的事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