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2011
鄰校自今年起,由於取錄了全數可以用英文施教的中一學生,根據「微調教學語言方案」,可以成為純英中了。
今年和去年之別,除了中中、英中招牌不同以外,一些「質變」也是旁觀者可以看到的。每天上學,送子女返學的私家車較往年多,其中也不乏歐洲名牌「靚車」。母親對女兒照顧也特別周到。我留意到其中一位,每朝例必把車子泊在路旁,親送女兒進入校門。其實都中一了,在學校門前落車,不用親送,應該不會發生甚麼意外吧。一位父親,去年送女兒回校的是一部日本舊車,今年換了一架名牌「大Ben」,雖然也是舊的。近日學校考試,學生只上半日課,午膳時馬路邊已泊滿車輛,等待接放學。
我直覺學生的「階層」高了,雖然學校所座落的並不是「有錢人」區。
或許就因為英中吧!如果從這個方向推斷,也許會聯繫起些踪跡。
能入讀英中,是成績較好的一群。成績好,除天資較佳以外,家庭培養也很重要。富裕家庭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較重視子女學業,所以子女一般成績較佳。
富裕家庭請得起補習老師,同樣地,子女一般成績較佳。
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較重視子女的英文水平,自己能給予輔導,所以子女英文成績較佳,因而能讀得上英中。
我想,這些都應是合理的推斷。總括而言,英中和「階級成份」或許有關連。
當然這是問題的前半部份。後半部份就可能和家長的炫耀心態有些關係了。子女讀中中,萬念俱灰,還會否管接管送,很成問題。當然家中養不起車,沒有相對閑暇的父母,想接送也有困難。像前舉的那位,一街之隔也要下車相送,如果用公車往返,相信同樣的(接送)事情不會出現。到底都是能讀英中的子女的家長,(每天的)感覺應是良好的。
以上所說的,或許只是我想歪了,不是事實吧!但如果是部份或全部的事實,那當中的啟示也不小啊!
不是說,「微調教學語言方案」是要泯去英中和中中的區別,讓學童因應自己的不同能力接受不同的教學語言嗎?教育局明令學校不能公開多少英文班,是防止學校拿來宣傳,家長會被「誤導」,看來,這「美意」注定失敗,因接受那種教學,當中是給分高下的。
學童要擠入英中,想當然小學要加倍操練。小學階段「頂得順」,讀上中學是否會厭惡學習,便很難說了。新近一位英語教學專家指出,香港英語課程有十大錯處,過份重視小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學校由小一開始操練,無助建立英語基礎,長大後更抗拒英語學習,更難運用英語於其他學科答題。這實戰經驗,和我一向的臆想居然完全吻合。英中,被廣受歡迎是否只是表象,其內裡還有更多非家長所能認知的難題?
早前因為「自願縮班方案」而引發某英中官立名校的抗拒,發起反對的其中一位人士,立論就是:減班會影響清貧子弟接受優質教學的機會,也會減低階級轉移的可能性。是嗎?看到接送子女回校或放學的車龍,我對這種意見是有些質疑的。不信,請些教育學者做些追蹤調查,看看我的臆想是否再次和事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