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飄絮惹人愁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某政黨宣揚地區事務的「政績」:為呼應街坊投訴,每年木棉花開之後,結成果實,果實成熟吐絮,花絮隨風飄揚,灑落滿地,使環境不潔。政黨因而適時聯絡工作人員,在樹木結實而花絮未及飄散之前,把相關枝條砍伐,集中處理,確保五月份環境清潔得到保障。

這樣的行動不免使人納罕。花開花落,結實吐絮,本是自然現象。造物好生之德,棉絮帶著種子,飄零是為重生,使植物生命可以延續。花絮縱使亂飄,影響時日短暫,也不是甚麼穢物,為何要用人為手法干預自然生態?

古雅的人,對絮之為物,不是厭煩,而是頌讚的。《世說新語.言語》記謝太傅寒雪日與兒女講論文義,忽然下起雪來,公欣然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他的很有才氣的侄女謝道韞認為「撒鹽空中」還不夠傳神,答謂「未若柳絮因風起」。東坡居士寫《蝶戀花》,其中有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從來只有嫌絮少而非絮多的。中土之地沒有木棉,文學作品涉及的是柳絮而非棉絮,但總不能說兩者飄揚的美態是不一樣的。

現代人生活繁忙,又要求地方「雅潔」,因而視絮為寇讎,清之而後快也來不及,政黨順從民意,來個「消滅於萌芽狀態」,倒來得乾脆。只是蓄意破壞植物生機,我看卻不是「德政」而是罪過了。

自然,消滅(或曰預滅)棉絮,從城市人的功利意識看,卻不陌生,相通行為,在教育領域,即每日發生。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郎咸平有一本著作,叫做《我們的日子為什麼這麼難》,我們的教育運作,參與其事者不也有相似慨嘆嗎?功利的考試,被淘汰者就近似結實纍纍未及飄絮而給刪爻的枝條。壓迫性的學習過程,考試補課補習,圖的是讀好學位搵好工,不管資質興趣,總之百川匯流,就正如花開雖可賞,結實卻惹愁。

近年教改紛繁,每一新政出台,就牽動學校排位佈陣思緒。例如新高中設通識科,學校要求中文作答或英文作答,中間經過多少轉折?微調教學語言方案,表面淡化學校標籤,卻給人藉口崇英貶中。自願優化班級結構原來減去名校學額要比減去差校學額轟烈。教育持份者無所適從,就正如樹木生長對人類「願景」無所適從一樣。至於大學學位數目增加和班級人數減少的指望長期不能實現,教育要有效益兼節省開支,又是只許開花結實,不許落葉飄絮的另一版本。

不妨建議政黨協助抽起五月飄絮惹愁的季節,正如砍去粗壯結實的枝條一樣。那時環境清潔可以保持,樹木生機嗎?算了吧,或許戕害植物,局限生機,甚至花木凋零,也非壞事。樹不婆娑,可減去地產商起樓所耗費移花接木費用,同樣有其功德。總之,不識趣者木棉,儘管開花給人觀賞算了,來甚麼個飄絮,惹人閑愁?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