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難能力重要還是語文能力重要?

8/10/2018

解難能力應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一般人用後面的幾種能力,共同去達到解難的目標。如果說教育的目標是訓練學生培養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最後能幫助解決日常生活的疑難,這樣的理解也應錯不到哪裡。人生不就是problem-solving的過程嗎?教育的目標不就是幫助人去solve problem嗎?

語文能力則較易理解。現代教育用很嚴格的理論基礎去為學童設計一套語文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完成初、中等教育,學童對掌握母語應有一定的能力,幫助他們得到升讀大學,或謀生所需。一些地區除了母語之外,還訓練外語,程度深淺就看不同地區的需要。

回到文題的問題,兩種能力哪種重要?應該說兩種都很重要吧。但仔細地分,解難能力應較側重在目標,而語文能力則較側重在方法。

如果把兩者綜合起來,建立好基本的語文能力,為的是去達到擁有解難能力的目標,應該是運用一種熟練的語文(當然應是母語)較具優勢了。人一般用母語來思維,與人溝通也應以用母語最有效,不用說各種能力的建設也離不開母語。

不同地方學習語言,都應有不同地方的特色,基本上和不同地方在工作和各方面的發展要求分不開的。香港過去重中也重英,回歸以後甚至有兩文三語的提法,如果單純從建立解難能力來說,這是很不利的。語文的混雜,尤其是母語之外對另一種外語有很高的要求,不難令兩種語文學習有所偏差,嚴重的會引致「兩頭唔到岸」。但從生活效果說,這種語文混雜的情況卻不止沒有壞處,可能更多有好處。一般專才對中或英有特別高的要求不說了,但學懂兩套語文,那管兩種都只是「半桶水」,對謀生很有好處。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金融、貿易和服務性行業所佔比重很大,無疑幾個工種都要求雙語熟練。擔任公務員,由於服務市民,法定語文包括中文和英文兩種,掌握雙語也有必要。如果單從謀生計,學多一種語文有多一種好處。你能掌握兩文三語,好處將會更多,這應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這當然只就社會發展初階來說,香港是一個成熟型經濟的社會,各類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加,近年尤其注重創新思維和科技發展,沿用過去訓練語文的方式——或根本沒有方式,只有機械化的沿用——已經不合時宜。

但試想想,學校制度中仍維持一貫雙語學習的強度,在口語溝通中還需要加入日常不常用的普通話,不管你語文能力的天賦有多強,就是投入去達到語文能力達標的時間已經不少,何況大學入學的資格都以語文能力為選拔的先決條件(中英文都要達到DSE的4級)。

所以如果不好高騖遠,坦白承認香港還只是一個提供金融旅遊購物飲食運輸諸種服務的社會,以及為高效能政府運作提供足夠的文書人才,積極推行雙語學習還有它的理論依據。過去,這是香港賴以成功、普羅市民賴以創富、政府有龐大貯備的基本因由,絕對值得自負,而無須刻意改變它的運作。至於創新思維和科技發展等等,既不是所長,他非能力可及。一般智能學生,基礎教育埋首於建設雙語學習,英文學校更以大家不擅長的外語作為教學語言,去學習一般科目,你要他們能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該是很難達到的事。這樣說,尋常學生欠缺解難能力,學習如果不停施壓,抑鬱指數會日漸增高。

教育的目標是否應該這樣,這是值得討論的。但一個地方的教育效果應植根於其社會需求,要衣食足才可知榮辱。每年升學趨向都反射出這種踏實(另一角度看或可曰功利)的訴求。哪個時期資訊科技吃香,人們就投身其中;哪個時期酒店服務吃香,人們就投身其中。現在是護理學、幼兒教育學吃香的時候,因此這些科目「爭崩頭」。是不是所有競逐者都喜歡這些行業?我懷疑。

現在很多家長讓子女就讀國際學校,甚至日常生活都讓其脫離母語(是廣東話罷!),如果是洞悉雙語學習為子女的人生前途帶來困惑,而刻意幫助子女建立單一語文的學習環境,我佩服。就讓子女一直用英語學習(當然我不是歧視中文),長大後到英語國家升學,應該會有一段較少壓力的學習生活,也應有一個較佳的培養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如果子女資質佳,成為某些學科(如香港常提及的創新思維和科技發展)的專門人才也不是難事。只是走上這條路,有的卻還盯緊未來日子香港的(需求雙語粗通的)升學門路和就業市場,我真的看不通這是何種「玩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