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018
著名學府哈羅國際學校明年起將取消低年級繁體中文課程,學生只能用簡體字學中文。校方的說法是:確保學生有足夠語文能力應付2047年後的香港大環境(need to prepare our pupils to be fully literate in the context that Hong Kong will be in by 2047)。
中文繁簡之爭,既是認知問題,也是使用問題。若果說,簡體字易學,對不是以中文為主要學習語言的學生來說,捨繁就簡會有較強的說服力。但在理由上加上2047這因素,就把問題複雜化了。
從表面看,為2047香港大環境而推動學簡體字,因為假設香港自1997年起50年不變,到了2047香港會和國內融為一體,甚至一國兩制也未必存在,哪提早讓學童適應簡體字,就是掌握這個趨勢。但今年距離2047還有29年,在29年前就要做某些適應,哪真是很高瞻遠矚啊。
但問題是:現在單單由繁轉簡,是否就具備條件去適應這個變遷呢?這首先就要看看這些國際學校的中文的質和量了。
國際學校的中文,理應和一般香港的學校不同。一般學校學生都以中文為母語(說得準確些是講廣東話、寫書面語),某些科目以中文學習。即使英文中學以英文為很多科目的教學語言,但說實在的,在溝通過程中不能不在其中夾雜一些粵語。而且香港中小學的中文科,是頗艱深的學科,學童完成基礎教育,對中文的要求是講讀寫聽的能力都要具備,畢業後才能應付「香港大環境」,這應不是國際學校能夠做到。
國際學校大都以英語為主要的學習語言(以至生活語言),不要說當中也有不少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國際學校的中文科,如果有,都應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其質和量都無法比得上一般學校——何況根本就不會去比。
所以,國際學校轉用簡體,就方便學習一端來說,是有效用的。學生是否會因而學多了中文,不得而知,但執筆寫字,應較繁體易,這應該是採用的最根本目的。把這目的說歪了,就有點兒不對焦了——當然說的人或許是故意不對焦的。
其實真的要應付2047年後的香港大環境,像國際學校中的中文科,不管採用的是繁體或簡體字,都是不足夠的。標榜用英語溝通和學習的學生,能學得多艱深的中文?中文是一種極端難學的文字,不以中文為母語、不在這個科目中艱苦鍛鍊,斷不能有足夠的能力應付生活所需。所以,國際學校若以能「應付香港大環境」為目標而作改變,理應以訓練學生能廣泛地應付中文講讀寫聽為目標;若以能「應付2047年後的香港大環境」為目標而作改變,即是加入了香港50年不變結束、到時會和全國更多人才競爭的因素,講讀寫聽達標還不夠,還要用簡體字來讀和寫,這樣才能應付這個大環境。但這樣學和教,就應不是國際學校、最少也不是國際學校的辦學目標了。
所以說,為29年後的可能轉變而做準備,如果是真,確實很高瞻遠矚。但說來說去,都不過是第二語言學習中一些文字寫法的改變,單走這一步,似乎不足應付現實需要。
出奇的是,有些家長反應也很激烈,質詢「香港政府都未敢講2047後香港會轉用簡體字」,為何學校要預先轉變?但你送子女讀國際學校,不是要他們學習英文甚至遠離中文嗎?為何這樣介意原先計劃放棄的語文的學習成效,而且不過是簡簡單單的寫法上由繁轉簡?國際學校即使堅持用繁體字學中文,對你們的子女有何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