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歷史到愛國教育

14/3/2006

內地刊物《冰點》被勒令停刊又復刊,本報一些文章都提及箇中底蘊。柳葉的「上海通訊」指引發停刊是關於袁偉時的文章《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中所述幾個近代史問題諸如火燒圓明園與義和團等,和歷史真實不符,因而慨嘆青少年還在吃「狼奶」。丁望的「思維漫步」則指刊物在「有條件下」復刊,按官方口徑歌頌義和團是反帝國的人民革命。

我想,這種牽涉歷史真相或意識形態的爭論,充其量只存在於學術討論的層次上,在香港教育現場中是不會出現的。再者,民族自豪或自尊,在香港經過百多年的殖民管治下,似乎也找不到應有定位。在香港,較常見的也許是盲目的崇洋心理,與及處處以西方價值觀為中心而激發出來的民族自卑的心態。

學校訓練求真

如果說學校教育是訓練學生去培養一種凡事求真的精神,哪對歷史真象的探究,便不能隨便說是一種高層次的學術問題,而應成為一種較有生活化意義的教育素材。

過去,中國社會無疑吃過不少弄虛作假的苦頭。直到今日,這種現象或許還存在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各個範疇之中。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說不會帶來一定的障礙,尤其是現今中國需要積極面向世界的時候。

香港歷史教育的層次還是很低的。長久以來,歷史科便等同資料的灌輸,鮮能由學生自發去探討問題。至於利用推陳出新的研究成果去重新審訂歷史結論的事例更屬鳳毛麟角。似乎大家只滿足於史材的表層認知,不能以個別科目為單 位,帶出生活化的意義。

愛國教育是迫切的

通識教育,一個未長成的嬰兒,將來發展路向和具體實踐如何,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當然,如果以今日的社會表徵來預卜未來,普遍市民對事物真相的認知還有相當窒礙,當政者也喜以研究資料,問卷調查等去引導群眾,獲取預設的政治目的,和理想教育所希望帶出來的自由思考和理性判斷仍有相當距離。

早前,策略發展委員會建議討論如何加強港人的愛國教育,與及香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和責任。有「學者」質疑,這類議題「沒有實際作用及迫切性,無助協助政府制定政策」。但事實上,愛國教育又怎會有「迫切」和「不迫切」之分?不都是無時無刻都應成為教育實踐的理由和結果嗎?當然要爭議的只是如何引進具客觀分析基礎的愛國教育,而非盲目灌輸的意識形態上的壓迫性教育。

自然,較現實地看問題,愛國本無須「教育」的,只要有國在眼前,人們就應該去愛—批評也是愛的一種表現。過去一些能激發起民族自豪感的例子如奧運選手站在頒獎最高臺上、神舟太空船順利回航等,人們的愛國滶情是澎湃的。這種光榮感如能投射到現實的不同範疇上,愛國教育就不用怎麼刻意去提倡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