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歧視由中學開始

19/7/2013

弱視弱聽的英華女學生曾芷君在文憑試中考得好成績。電視熒幕前她用唇吻讀字的一幕,相信打動不少人。她以「過來人」身份呼籲特殊教育不可或缺,更是政府積極推動融合教學的同時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

曾芷君能有今天的成績,和她在心光盲人學校讀了九年有莫大關係。這九年令她掌握點字,關啟學習之門。

或者說,由心光轉入英華,她在這中學六年的時光,協助她做出驕人的學業成績,不正正就說明融合教學有一定的意義嗎?但要思考這問題,就要好好分辨究竟是個人質素還是群體輔助對她的學習意義更大。沒有聰穎的智慧、沒有強大的個人意志,沒有可能得到今日芷君的成績。缺乏這些,即使群體如何包容,也沒可能有太大的幫助。

曾芷君坦言:「若果要一個小朋友喺特殊(應是主流)學校順利學習,特殊教育有不可或缺的地方。令佢學會必須技能,譬如失明人士最低限度,要學點字。」教育局自推行融合教育,令特殊學校近年縮班,曾芷君希望當局關注:「如果縮班,會影響資源方面和老師人手。」

可以看出,由融合教育的推動而影響有特殊學習需要者基礎條件的訓練,可能造就出更多學習困難問題。

實在不會有太多像曾芷君有這樣的學習智商和堅強鬥志的人,如果把資質較平庸的SEN放在質素較差(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品德修養)的學校中,學習遲緩或各樣的生活困難,帶給他們的生活打擊或許更大。

還是另一例子把問題說得更加深刻。十四年前香港也誕生過一位聽障女狀元李菁,但她在大學畢業後因長期失業而厭世自殺。其胞姊李鸝創辦關注團體「龍耳」,她指出殘障人士即使高學歷亦難找工作,顯示社會仍然歧視他們。她說每年皆有殘障學生在公開試考得好成績,他們大多幸運地遇到用心教學的好老師,又有好同學幫助整理筆記,然而很多人看不到成功故事背後,仍有無數不幸的殘障考生沒有得到適當幫助。「點解佢地要好彩先得到本來應該有嘅嘢?」

的確,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曾芷君的面前還有很長的路,就正如一個沒有這般幸運,得不到任何社會關注的人的前面,同樣還有很長的路。香港需要有一套全面的對殘疾人士負責任的政策,而不是只看眼前的資源效益,把一個未有足夠準備的受學者,隨便放入一個受盡歧視、無法適應的「毒龍潭」中;把一個靠個人努力打拼,受到輿情短暫關注的成功者,最終推向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浪費了他們的能力和意志。

有充足財政儲備的政府,是否可把問題做得好些,令不幸者的生命旅程過得豐裕些?在香港能夠「好彩」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