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圍城內外

22/4/2019

錢鍾書小說《圍城》把婚姻比喻做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衝出來。

香港的教育界也愈來愈似圍城。城外的想衝進去,很易理解。香港每年製造大批大學畢業生,但就業市場卻無法適當吸納。加上香港社會結構,工種類別不多,又很易給人分出高中層職業和低層職業之別。大學畢業生,沒能像很多先進社會的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而不受歧視,因而不少非工商專業者,特別是純文純理科畢業生湧入教育界。

在香港做教師薪酬特高。像最新的薪級表,文憑教師入職起薪有二萬,學位教師起薪有二萬五,比不少行業高出很多,這亦是教師職位吸引的原因。所以近年行業艱苦之處時有所聞,但設法進入的不減反增。據說職位沒保障的合約教師數目逾千,人人、年年為職位煩惱和拚搏,可是退出這廝殺場者比例卻少。

香港教會辦學是一普遍現象。天主教和基督教學校,在中小學中佔了一個極大比例。教會學校招聘教師,以所信奉宗教為決定因素。學校與教師信仰相同,據說可更有效推動教育使命。但香港接受資助的有宗教背景學校,卻全資用公費營辦,教師薪酬也全由納稅人支付,這和不少先進國家教會學校都為私營辦學不同。過去曾經有招聘廣告列明教徒優先,被有關當局指出不恰當,被迫取消這幾個字。但在學校招聘全由校長決定的情況下,有沒有這幾個字有多大影響,你是可以想像到的。這樣,非教徒而想受聘,只有難上加難了。

這些現象,加上就學人數歷年遞減,做成職位供求失衡。會產生什麼後果?最明顯就是學校威權愈重,教師尊嚴愈見卑微。很多年前教師應聘,學校查核教師資歷,已能篩選適合的,很多和校長面見一次就決定能否獲聘。現在據說見完科主任才見校長,有些更會設計小組面試,讓應聘者來個互相廝殺。也聽聞有學校需要求職教師「試教」,甚至要即場做些學校試題等。其實只不過是合約教師,做滿一年就可不獲續約。不少申請者不只有適當大學資歷,也有教育文憑,有的更有碩士學位和多年教學經驗,就在招聘過程中捱盡艱辛。而結果?大多是:無法聘用。當權者的自高與自大,就在這些環節表露無遺。

不要以為打過木人巷(當然不是人人需要),僥倖獲得教職,就會一帆風順,在這教場中輕鬆獲得三十多年的高薪職位。教師工作艱辛,稍為有留意新聞的人都不會忽視。想在這圍城中衝出來的,不止是職位沒有保障、工作備受壓榨的合約教師,就是常額教師也會覺得難以負荷。最近傳出的某辦學團體學校,常額已不是留職保證,學校想你走,可用的方法很多。教師工時長,壓力大,而且愈來愈多非教學工作。據一項調查,有三成教師有中度或高度抑鬱現象,有些更有自殺傾向。

但衝出圍城,只是想想而已,極其量也只是一些心靈的自我安慰。怎樣衝?衝出了怎樣?人可以不吃飯,不養妻活兒嗎?想到現實的需要,還不是照常低頭面對現實嗎?不然,學校管理層的權威從何而來?觀課、查簿、試卷修改這三大武器可玩得出神入化。

不是最近有教師在校內自殺(其實不是第一次了),又不是自殺教師曾親自到辦學團體多次投訴不果而走上絕路,事件不會引來矚目。某些傳媒揭露了不少學校暗黑實錄,也有受壓者在網上流傳些土皇帝校長排名榜,列出學校管理層怎樣管理失當,迫害教師等。這類資訊,有沒有誇張失實,有沒有流於片面,很難說,但一項自古以來是崇高尊貴、人人從中獲益的行業或生活實踐,給摧殘以至扭曲到這樣的地步,有關當局還可以推說指引完善清晰,有關運作機制沒出大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