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2008
即將實行的新高中制,應該期許的不單是制度的變革,也應是教育意識的變革。
簡單地從分科來說,過去只有中英文必修,會考一般考七至十科。新制度是中、英、數和通識教育必修,其餘修讀二至四科。當中的涵意顯然是:隨著社會的演進,學生在語文程度的建設之外,還要加強肯定數學的邏輯思維和通識的廣博學習。
從教學運作的組合來看,過去(除小部份校本評核外)教學只在課室進行,現在則加入「其他學習經歷」的環節,要增設「學生學習概覽」,鼓勵走入社會,自主學習,這類考核成績佔公開考試的15%。
新學制有其理念
據有關宣傳,新學制的設想是:除了提升語文、數學能力、擴闊知識基礎以外,希望學生做到具批判思考、能發展獨立學習和人際技巧方面的能力,更多機會接受德育、公民教育,並鼓勵增加體育、藝術等範疇的其他學習經歷。
舊學制通往這個被擘劃的美好學習前景,中間其實應有一道橋樑,就是把舊模式的填鴨教育,引導到新模式的活化教育。要達到這個成效,課程的改革應有一適當的配合。自然,自新高中制提上日程,課程的變革也做著一定的改變,主要是在傳統知識的學習上加上思考和推理部份。如高考文學科在公開試提問李斯《諫逐客書》所提及的用人原則,並要求考生推論這種原則是否適用於香港,就是一個兼容古今的顯著例子。
撇開理論不談,現實運作是否就能和這些理念配合,這又不免使人懷疑的。舉例來說,課程發展署建議如果學校開設第四選修科,便只能修讀體育藝術、其他語言、應用學習等科目,希望學生能擴闊視野,不像舊日「死讀書」。但此議卻受傳統名校質疑,指這類規限無助考生藉多選一科,發揮在公開試「買保險」的作用。又例如,最新調查所得,高中科目中,物理、化學、生物、經濟等傳統科目有超過80%學生願意修讀,但一些新設的擴闊學習視野的科目則乏人問津。學校能提供選修的科目也受局限,有個別學校不要說科目,就是提供足夠課室也有問題。當然,小班教學步伐發展過慢,也對啟發學生思考、提供發表機會等諸如此類想法構成一定的障礙。
教育意識不利新發展
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教育意識的問題。現今學校,重視各類公開試成績數據;縮班殺校威脅、爭逐優質學生等現象衍生出學校之間無限的競爭性,造成師生互耗;學校也以競逐學業成績、吸引家長青睞為主要工作目標。
現在學校的行政架構,還是很大程度的集權式經營,學校發展理念很仰賴於學校管理層的意向。校董會要求做成績,校長沒法不依循。等而下之,層層推衍,教師自然無可奈何以提升學生成績為己任。新高中學制的擴闊知識層面,提倡全方位的自主學習的構思如何落實,在功利教育意識主宰大局的氛圍下,是不免使人悲觀的。
今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傍晚驅車外出晚膳。靜靜的街上偶爾還有三兩穿著校服、背著書包的高中生趁著夜色「放學」。看到這個場景,心中不禁一冷,難道這就預示了我們期許的新高中學制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