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要正視負面消息

11/1/2011

香港有一女教師,在聖誕假期參加了清華大學的國情教育研修課程,在與「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會面時被安排率先發言。發言內容指香港的國民教育仍有不足:「香港學生一個很大的通病,就是說,當中國發生好的事情、正面的事情的時候,譬如說奧運呀世博呀,國民意識就非常強烈,會感到自豪是一個中國人。但是當一聽到負面消息……國民意識又會慢慢的減弱」,因此發問「港澳辦能不能夠在媒體上面做多一點工夫,讓大家不要只報負面的消息」。

一個本來沒有甚麼新聞價值的聚會的發言,給香港報章專題大字報道,報道指這樣的言論在網上惹來極大迴響,有人炮轟發言破壞《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精神,要去信該教師所屬中學和教育局投訴,而所屬中學校方則強調老師意見不代表學校立場。似乎事情本身又成了另一則負面消息。

「港澳辦」要「做多一點工夫」,「不要只報負面的消息」,是很明確的干預新聞自由的呼籲,違反香港的核心價值,惹來非議是很正常的事了。

不少人都應相信,國民教育不應是愛國意識的硬灌輸,而應是透過獨立思考分辨事物的正誤,從而產生一種關愛之情。不會有一個地方,甚麼政策或社會現象都是正確或毫無非議之處,都符合每一國民的利益。遇到爭議,消息的流通、討論,政策的改正、落實,社會現象的撥亂反正,這些都是必要的程序。「負面」之所由誕生,就是政策仍有不足,給人看到不合理的一面。正確認識負面,從而修正彌補,是任何當政者不應逃避的責任。

香港是不是有報章專報負面而故意忽視正面的?我想不大可能,因傳媒都要面對市場。如果真的是國泰民安,蓄意的(負面)抹黑報道被人洞悉拆穿,便會惹人反感,媒體能否繼續生存便成疑問。所以要關注的主要是政策或社會現象是否仍有不足之處,用甚麼手法報道其實只是次要問題。

印證於近代歷史,很多事例就是正面報道太多,負面報道太少,而令國家陷於困境。比如說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事件,在傳媒機構還是牢牢操控於國家管治者的時候,散發出來的消息都很正面的,但對國家發展帶來怎樣的禍害,歷史已很清晰地告訴了民眾。至於多次的反右、反資產階級的鬥爭,政治風波過去,伴隨而來的往往是無數寃假錯案的平反,可見某一特定時空的負面,過了一些時日便變回正面了。

香港六七年也發生過反英抗暴,如果當時的傳媒就像現今國內般有較大的規管,用輿論引導群眾,香港歷史的發展也會和現今的不一樣。所以對「負面」不應是逃避,是要適當地認知和批判,當然某些情況更應珍惜,因為它代表某一些群體對現況還有不滿。

現在香港的教育要講「通識」,通識應是建基於對事件正確的分析和掌握,透過獨立思考、多角度去研判其正面和負面,找出一個接近正理的認知,更重要的是發掘改良現象的共識。如果像該老師說「香港媒體比較喜歡發放負面消息,國民意識會慢慢減弱」,反面來說,國民意識只要透過「發放」「正面」消息來加強,而非認清事物的本象,這種國民意識是沒有根基的,極端的發展甚至會為民眾帶來不利。

最近民主派元老司徒華病逝。司徒先生在政治上是一備受爭議人物。打從退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組織並堅持營運「支聯會」、策動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的活動等等,從某些管治者的角度看是很反動的。但香港媒體卻又很認真、很全面地報道司徒先生的生平,對他的政治活動和貢獻給予了相當的肯定。報章大幅報道,從維持穩定的要求看,應是很「負面」了。是否應該「做多一點工夫」、「不要只報負面的消息」,就像看待一個尋常癌病老人離世一般?這是不是香港人喜歡的傳媒報道方式?是不是理想的國民教育方式?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