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叫天職,就可無限大演繹

17/12/2009 

一種意見認為,教育工作的天職是輔助學生健康成長,只要涉及這範疇,不管事情有多實質或多虛浮,教師都無由推諉,否則便不免有「教書不教人」之誚。

我在「教書界」呆了將近三十個年頭,看著這「天職」的意義無限擴充。入行的時候,面對的自然是教學工作為主。那時學校都設有訓導組,統領學生的紀律行為。訓導和教學不能說沒有關連,不少看似有教育理想的從業者都會說:「先管後教」。好吧,管得好自然教得好,管就好比主餐前的沙律,吃了會「醒醒胃」,吃正菜時可會較起勁。

稍後又有輔導組的設立。輔導者,是接管課堂以外學生的心智發展,或因家庭問題而誕生出學童的行為偏差,或因體格智商腦分工內分泌各類發展或分配出問題,而引致學童的心理生理發展不平衡不健全,範疇不可說不寬廣。處理的也要很專業,但不少老師都要「硬啃」這工作。好吧,學生行為意識家庭糾紛給調整得妥妥貼貼,好比主餐前吃了麪飽餐湯,胃部給「打打底」,好迎接美味的主菜。

訓、輔以外,及後又再分工出一個德育組,顧名思義是搞道德教育的。把「德」滲入常規教學中,沒有人會說不「得」的。德智體群美,德排頭。至聖先師孔子《論語》中講德,既關乎政治,也涉足人倫,包攬人格整全發展、社會行為規範,內涵意義的伸張,足可寫一篇教育博士論文。一個受道德感化的學生,思慮純正,與人為善,看起來如沐春風,好比飯後吃了一客甜品,總教你窩心半天。

教師工作的主菜自然是教學。教學內容包括甚廣,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不用細表了。但主菜既然是「主」,也應留些胃部空間,否則是會消化不良的。

偏偏近年教育發展,教學工作愈見繁重瑣細,不去說了。教育部門就如亂了套的廚房,不同工種師傅大量生產製品,一同挑戰教師的胃納。世間有甚麼事物不能歸類到「教」,而推廣到「訓、輔、德」的?英文教師要英文基準過關,中文教師要普通話基準過關,應付教育新形勢,可以說是提升教師資歷,屬「教」的範疇。

近年流行全方位學習,學習生活要開拓視野,足跡也盡可能要離開彈丸小島。國民教育要和祖國拉近關係,教師假期要充當導遊領隊,率團外訪。這是德育範疇,沒充份理據不能說「不得」。

近年流行融合教學,把殘障或學習發展有問題學生融合到「正常」學校去。「正常」的老師,要兼學心理輔導,對讀寫困難的成因、矯正方法不能毫無認識。這是輔導天職,不能推搪。

近年濫藥風氣盛行,共建抗毒文化是學習主題。校園驗毒也被理解為事在必行,否則對不住學生,縱使效用、私隱、行政配套一大堆問題還未理清頭緒。但只要祭起訓導的廣義精神,不能管怎能教?校長說得,有誰可以說不?

以上例子,只是「學生健康成長」傘子下的小環節,真要羅列教、訓、輔、德的工作清單,恐怕再多幾張A4紙也不濟事。由此看來,天職,就是沙律湯飽主菜甜品的車輪轉,只管要吃,不准說夠,你說不是嗎?

莊子說的「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似乎可給挪用改寫:「生」是教師的精神體力,「知」是千奇百怪社會中千奇百怪的思想意識。「只管教書不管教人」,是很嚴苛的指責。但有沒有想過,教書就是教人,教好書就是教好人?書本知識如果只是考試資料的硬塞、書本內容如果不能教導學生明辨是非、改良心智、獨立思考、改過遷善,教育行業的所有牽涉者(也非只有教師)都要先加檢討的。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