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大樽頸警鐘年年長響

16/8/2013

年年都是這樣,可是年年令人沮喪的情況持續。說的是本地學生升大學人數比率。先看一串數字:今年七萬多文憑試考生中,能考獲大學最低收生標準的3322(按指中英數通識四個必修科成績)有2.8萬人。能參與Jupas(大學聯招)進入資助大學的名額是1.2萬人,另Non-jupas(非大學聯招)名額有三千人。這個比率,大概仍停留在升學率約18%的數字上。

我是在四十年前進入大學的。那時粗略估計,九個中學生只有一個能進入大學,比率大約是11%。但不要忘記,四十年的社會進步了多少?香港累積的財富較四十年前多了若干?而且隨著時間的逝去,生育率下降,現在家庭子女大多「一個起兩個止」,家長重視子女教育,不言而喻。四十年的時間,中學生進入大學比率由11%增長至18%,幅度顯然落後於需求。

今年的實際例子,有學生拿到53455(按指中英數通識四個必修科加一個選修科)成績還無法進大學的,你說情況多「恐怖」?

既然你定3322是能進入大學的最低標準,即是說能以這成績再加一個良好的選修科成績,就能進入大學了。但這類學生向隅於本地大學,保守估計為數可能達到一萬,而這一萬人完全可由外國大學吸納。當然基於經濟條件或其他因素,這些人大多留港讀副學士、文憑課程或投身工作,而據過去數字,大多數比例都會喪失將來入讀大學的機會。

這顯然是人才的大浪費。每年有關部門總會勸諭升讀大學失敗者不要氣餒,因為升學前途多的是。是嗎?甚麼升學前途?副學士曾被譏為「後花園鍊鋼」(說話者不是無知之輩,而是前任大學校長),在香港,靠相關學歷(包括高級文憑)進入大學編制的少之又少,因為Non-jupas的三千名額,很多被內地及海外生霸佔。霸佔的理由是否基於這些學生要付較高昂學費,毋須政府資助,或有其他原因,我不知道。總之原本是香港本地學生的權益,是給剝奪了。香港房屋供應有「港人港地」的措施,目的是不想原本是香港人的居所利益給外地人(用高樓價)強佔了,但相關保護香港學生的措施欠奉。

或者你又可以說,現代社會大學生失業率高,升大學不是求職的保證。讀些實用的文憑課程或許「搵工」更有把握。這些風涼話,大概不適用於一些子女考不到本地大學,但卻付得起外國大學學費的中產家庭的。因為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重視學歷多於一切,大學高於副學位和文憑,盡人皆知,而工作經驗是可從實際職位之中累積的。

社會財政寬裕卻尅扣大學學位,是一種罪過;而更現實地說,也是一種人才的大浪費。每年香港合資格的學生外流,或讀外國在香港舉辦的大學學位,為數不知凡幾,可見供求失衡情況嚴重。

如果還是這樣短視,香港人才的供應永遠落後於鄰近國家,對未來經濟發展不利。慣常香港政府會說,每年用在教育上的預算已非常多了,甚至是各項開支的首位。但有沒有計算,這些用於專上教育的開支,有多少是用在沒有多少學術貢獻的大學教學冗員上,或臃腫不堪的行政架構中,還是用在適當的學位數字的增長上?納稅人交了稅項,但卻要花費鉅額金錢讓子女放洋留學,權利義務絕不相稱。

最近特首因一位小學教師一句粗口而要求教育局長提交報告,對大學學位長期短缺、影響香港未來發展兼摧殘年青人心志的嚴峻問題,是否更需要相關方面提交報告,認真處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