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考要與制度改革同步

18/11/2014

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在一個演講會中以《香港教育應往何處去?》為題,提出他對教育的看法。他的議論,其中一個主題是:「創新是未來教育的重點」。梁先生曾經在董建華任特首時參與教育統籌會工作,是香港教育改革其中一名旗手。演講提到「創新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在2000年的教育改革中已有提及。」他認為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是「如何將不同的知識匯集一起,憑藉創意,為每一客戶最快地提供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產品」,引申在教育實踐中是「讓學生在高中階段不需要過早進行文理分流」。

另一個討論要點是:「培養創意需要從根本著手」。對於如何提高創意,他建議不妨在批改試卷方面下手。一般改卷方式,是由100分開始,在不妥當的地方扣分。他提到如在評分內加上10分至20分有關創意分數,是否能令學生主動去發展自己的創意?另外他也認同可以透過藝術、音樂去鼓勵創意。

這些無疑都是很能掌握時代發展脈絡、很具創新意念的想法。但現行香港的教育體制、或教育實踐方式,是鼓勵這樣的發展方向還是窒碍這樣的發展方向,不能不作深入思考。

創新是一種高階層次的思考成果,要思考者具有學習經驗,兼有閑暇,從事天馬行空、無邊無際的思維開拓,而且不以短期成效作為評估成敗的要素。像最近有報道,曾經為科技界引領期待的Google Glass恐有「爛尾」之虞,原因是試用過的科技界人士,以至應用程式開發商,都對這款智能眼鏡漸漸失去興趣,嫌它造型呆板、技術支援不足。但有創製這種眼鏡的構想,不以成敗論英雄,應是很有創意的思維。由憑空幻想以至逐步創製,當中投入多少金錢和研究時間?如果因不同原因而令製品難產,當中耗費多少資源?但耗費鉅大而以失敗收場,卻不代表創新思維被否定,相反對進一步發展能提供寶貴經驗。如果每次都以生產成本和收益衡量,相信很多創發都沒有完成的機會。這些實踐的例子放在香港,不要說成績,恐怕連幻想的機會也受局限。

香港不是沒有天生的科技人才,只是後天給予的機會不多。這批人理應能進大學的,但由於大學學位不足,加上有中英兩種語文高規格的考核要求,無法進入大學的比比皆是,平白浪費不少人才。香港社會也習慣功利,沒有條件給你閑暇,從事不同方面的思考探索。過去科大校長朱經武就曾指政府官員太急進,批出科研撥款便要很快得到成果,殊不知科技研發絕不能限時得到成就。

香港教育過於側重資料的灌輸,不太讓你思考。這根源在於升學前景的局限:大學學位少,中學自然要催谷學習以求做到升大比率理想。不少中學生能苦拼進入大學,繼續研究的興趣已逐漸淡薄。學校課程艱深,資料繁多,應付日常功課測考已感身疲力竭,何能有閑暇讓學生發展個人興趣開拓?

近日政治爭拗愈烈,火頭竟燒到中學的通識科。有意見認為通識科灌輸了不良的政治意識,導致學生產生對抗政府的思維。有主張把通識科取消必修而定為選修科,也有認為應在政治部份提供官方教材,通識科閱卷員要申報政治背景。這些無疑都是對學童的思想設限,以不想學生學習不正確教材為藉口,其實是限制放任的思考。但放任的思考卻是任何創新的動力,思考愈開放自由,創新的成果愈能得到。

梁錦松先生建議在考核的評分內加上10分至20分有關創意分數,能令學生主動去發展自己的創意。相關實踐其實已在現行考試中實行,比如通識科有開放式的題目,任由學生發表個人看法;不少科目也有思考題,考核學生對個別事件的推理能力,表達個人感受之類。這些題目,是要能在自由學習自由思考自由表達的大前提下才能達到良好成果。現在某些科目建議設限,在另一些特定情況下,學生平常沒有追求課外知識的動力和時間,作答一些發揮題往往力有不逮,敷衍了事,分數放在眼前,卻苦無能力得到理想成績。

新課程在不同科目都設校本評核,用意是鼓勵學生多作課餘學習,以個人創意完成不同科目的要求,可以是專題習作、讀書報告之類。這類形式的學習,原意是要突破一試(公開試)定生死的局限,也正正是梁錦松先生所認為的「培養創意」的學習模式。可是考評當局卻擔心校外習作會有抄襲、作弊等問題,影響公開試的公平性,因而把校本評核的分數,以公開試成績作調校,變相消滅了這部份的學習動機。學生不重視,重新把學習動力放在資料的催谷之上。

至於鼓勵創意的藝術、音樂科目,在高中嚴限選科數目的前提下,有多少學生選修,看看考評局的統計數字,大概可以知道結局是災難性的。

創意思維的提出和鼓勵是很好的,但總得現實的制度作配合。比如說,在公共財政能夠負擔(現在的財政貯備是兩萬億元)的情況下,大量擴充大學學位,令有能力的學生不會平白喪失繼續進修研究的機會,變相也減低學校競逐學位的壓力。讓學習變得較寬裕和輕鬆,也增加學童自發學習和開拓興趣、鼓勵創新思維的發展。不要凡事都用負面角度思考,放膽讓學生自由思想,不要認為自由放任便一定會發展對抗政府的意識;也認同學生用校外學習開拓思想領域,提高創意,以不折不扣的分數鼓勵重視程度,變相令學習不用永遠停留在課室之中,並欣賞和肯定其創意成就。適當地削減繁重的課程,令學生身心得以舒緩,保存持續學習的動力。

梁錦松先生很有人生閱歷經驗和慧眼,看到問題的所在。十多年前他是教育改革的旗手,現在如果有意競逐特首之位而能成功,將是香港教育發展的承先啟後的人物。期望能看到香港教育體制問題的癥結所在,加以改良,讓鼓勵創新不致成為空談,接軌時代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