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文三語Vs一文一語——從朱克伯格「捐身家」談起

7/12/2015

要能夠「捐身家」,首先總得要有「身家」,才有「捐」的可能。而「身家」愈大,捐的勇氣便愈大,受關注程度也愈大。說的是Facebook「教主」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朱克伯格因為生了女兒,和太太透過Facebook宣佈將在有生之年捐出其99%的Facebook股份做善事,初步估計數額會達450億美元,相當於他現時96%的「身家」。他捐款的用意是希望為女兒建構更美好的世界。

31歲的年輕人能創出這樣大的財富,是令人咋舌的。Facebook的成功,得力於通訊科技的發展,也得力於社會的民主自由,人們可做他們認為適當的嘗試,當然最重要的是發明者有他無比的創意。

是的,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創意,但創意雖是與生俱來,但也有它特殊的激發的背景。我敢肯定,朱克伯格的學習過程,一定是一文一語,即是口說的是英語,手寫的是英文,在這種單一的語言環境中,才有可能發揮創意,去建設自己的想念。

任何教育研究都證明,單一的語言環境最有利學習,尤其生活在電腦科技的年代,只要有一個理念,經過多番改良的嘗試,會有可能是偉大構想的萌芽。

創意來源於思想的寬裕。一個人如果在他思考最青春煥發、最有條件去做任何失敗的嘗試的時候,拿來做不必要的學習,或被迫令掌握太多的東西,這都不是適當的行為。

問題不在於英語或華文,而在於中小學階段既要英語又要華文,甚至既要口頭語又要共同語(不熟練的哪種),這種語言混雜的現象,只能製造讀書奴,和創意沾不上邊。

香港的教育界發明兩文三語,並刻意提倡,有它獨特的社會背景,倒也沒有問題,但大前提是認定香港是一個金融中心、購物天堂、飲食天堂等;我們的教育,主要功能是訓練技術勞工、服務性的支援人員,令這類甚麼中心或天堂還得以存在並發展,哪兩文三語就很管用,也有提倡的合理性。至於創意發展,就「分工」給更具條件和本領的地方了。但不知為何,這些日子,甚麼創新科技成了熱話,政府甚至千方百計設「局」來推動,能做出甚麼成績,只能等著瞧了。

你有沒有玩Facebook?是否覺得在現代的生活中幫了你很多忙,豐富了你的生活姿采,你甚至覺得「不可一日無此君」?哪你就是心甘情願把金錢奉上,日積月累,成為了Mark Zuckerberg「身家」的一部份。今天Mark「捐身家」,你我都可能有點滴的「貢獻」,與有榮焉。但不要羨慕或妬忌,人皆有命定,各安其職份。只是回想起過去有些學生,很認真誠懇的哪種,被學習折磨得很過份了,發誓來生要做美國人(當然英國人也包括),因為他們只須學英文,不須又中又英。倒也替他們覺得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