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章強化教育「即食文化」

24/8/2005

最近免費報章由一變三,大行其道。這類以上班一族為傳銷對象的報章,自然「惠及」同一時間上學的學生。流通所及,報章對學習生態有何影響,或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免費報章的「精粹」在於免費,是在精簡的新聞資訊的傳遞過程中滲透多類型的廣告,達到營銷目的。從這個角度看,廣告其實是報章的主體,新聞只屬傳播媒介而已。

資訊提供重量不重質

資訊需求之多寡,因人而異,但從完整學習的過程來說,這類報章自有其局限。或許它所提供的資訊不可謂少,舉凡新聞、經濟、娛樂、體育一應俱全,但傳遞的過程中只側重「量」的灌輸,水過鴨背,而不鼓勵「質」的思考。讀者的「知情權」無疑得到彰顯,但卻沒能把所知深化成一種知識、一種見解。

但這卻正正符合了香港學童的學習心態,加深了「即食文化」的泛濫。

香港的「教育現場」不用說是極端功利的。考試支配大部份的教與學的運作。教學的實施過程不管是否出於教與學雙方的主觀願望,總得服膺於「不考不教」、「不教不考」的原則。學生為求考試過關,正規課堂之不足,還得乞靈於補習社,求的只為一套完備的notes,造就了補習名師多如牛毛。「雞精天書」更大行其道,無他,有齊各類試題和答案的「模擬」。課堂學習以至課外閱讀是先問「亦將有利於吾試乎」。長時間的浸淫與薰染,學習上的創意思維自然是欠奉了。

學而不思則罔

近年來,傳統報章大概沒有忽視學校的市場,因而學年開始,總會向學校推廣些學生版,以特惠價格鼓勵學生閱報。為了適應學習的需求,報章中學習的資料較多,有些更加強了教育版、家長版,配合原來的新聞報道和分析,學生如能養成持久的閱讀習慣,對知識的增長或批判思考的培養不能說沒有幫助。免費報章流行,會減低學童訂閱報章的意欲—亦即減低學童學與思的意欲—是不待言了。

其實適應加強思考性教育的社會發展趨勢,教育制度也做著些配套的措施。將在2009年實施的中學三三制,將加入通識教育作為四個核心科目之一。據說,教統局推行通識科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高度的適應力、獨立思考及終身學習的能力……」,而終極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和分析問題」。通識科考試不著重死背強記,而重分析發揮,這類課程或能裨補傳統學習的缺乏。但學習過程能否適當配合,將是決定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

處身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文字印刷、視象傳播、網上訊息等幾乎是俯拾皆是。一份免費報章所提供的報道,無疑只是事實的疊床架屋而已。若果就這樣滿足了「資訊」的攫取,欠缺了消化、吸收、質詰、運用的過程,學習質素是沒法提高的。

早上出門,可以舉一(手)得三(份),心滿意足之餘,也當明白這未必一定是好事。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