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文言割裂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9/4/2010

在語文課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寄身於對文言文的學習上。能認真處理文言文學習,一定程度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反之便不能了。

過去舊課程很重視文言文的學習,理由是:文言文所佔據時代範圍遠較白話文闊大;而文言文較艱深,較倚重語文基礎知識,因而花時間於其上也愈多。

文言文(當然包括白話文)是考核的指定內容。學生學習某篇文章的寫作背景,詳細探討它的內容和技巧,覺得對考試有用,由有用而引發學習的誠意和態度都是積極的。

教師要求學生背誦文言文,過去是有可能的,雖然其量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愈來愈減少。

毫無疑問,文言的學習豐富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對語文素養、欣賞能力、品德陶冶等的培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畢竟選得做範文的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篇章。

以上的學習方式,自推行新課程以來,再沒有實踐的可能了。

就課程編排來說,單元教學取材服膺於單元教學目標,文言文教材只為說明目標(如記敘手法),不重視內容深究。

課文內容不是考試擬題內容,文言文字句較艱深,學生並無用心學習的誘因。深化學習的習作(如課後筆記、練習等)無法要求學生認真處理,要求熟誦課文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幾個公開考試中,除了閱讀理解還有選錄一至二篇文言文之外,其餘各卷都無涉及,學生精讀,成本效益並不理想,大不了少幾分閱讀理解分數,也無傾家敗業之虞。

難怪學生經過中學階段,不要說對國故所知膚淺,就是一兩篇動人心靈的詩文,一兩位影響廣泛的文人也提不出。至於三兩傳世精句,過去即使不擅長中文的理科生也能背誦如流,現在是有些緣木求魚了。

不是說要對學生加強國民教育嗎?國民教育的精粹,在於對國家文化歷史有最起碼的認知,有較嚴肅的敬意。學生腹笥積累既少,視讀古文為難事,積習所染,唯有棄古從今。就是「今」,也有些漫無邊際的感覺。令人感嘆的是,香港政權回歸,傳統文化很似愈行愈遠,比殖民時代還有所不如。語文學習聚焦錯誤,既是現象的幫兇,也是現象的受害者。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