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學制路向正確

15/6/2005

教統局已敲定零九年開始實施中學三三學制,一切籌措是如箭在弦了。最近教統局編印了一本小冊子,名為《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印發全港學校,做些思想預備工夫。小冊子擘劃了新學制的遠景,重點大概可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來形容。「一個中心」是「所有學生均有更佳機會踏上成功之路」;「兩個基本點」是:「考試壓力的消減」、「學生多元化發展」。本文試圖以這幾點為據,對比舊學制的缺失,發掘新學制的意義,並預卜其成功的可能性。

升學路途應多軌並進

「所有學生均有更佳機會踏上成功之路」,另一表述是「所有學生均有多種出路選擇—獲取高等教育學位及其他資歷」。新學制最外在的改革是中學由五年擴展到六年,六年中學和世界主流的四年大學接軌,學生升學路途較直接是肯定的。當然這個中心的主要著力點並不在此。少數成績良好的學生可透過香港中學文憑試升讀四年學士學位,大多數不循此徑的均能在傳統預科的偏狹路途中,透過副學士學位、高級文憑繼續升學或獲取進一步的專業資格。這種改變其實已在進行,而且得到相當可觀的成績。這種成績無疑不應算在新學制的頭上,但新學制是對這種升學模式創造了銜接的概念,大概也可略叨其光。較惹人憧憬的是:新學制提供機會讓學生作自我能力的評估,應走學術或職業導向路途,也能有一較清晰的圖象。而且是制度提供實踐機會的,假使構想運作成功,也是一種好的摸索。

「考試壓力消減」應是無可懷疑的。一、中學六年一個整體,用一個中學文憑試取代三年中兩個會考(中學會考、高級程度會考),考試負擔減輕,學習更加靈活。二、在高中課程加入其他學習經歷的元素,成績匯入高中學生學習概覽中,無疑也能略減一試定生死的重載。當然還可以計較的,是以通識教育科加上2-3個選修科目,代替以前中英數以外的5-7科,擔子重量應有適度的調較。

學校不是製造失敗者的場地

「學生多元化發展」應是一個重頭戲。多元化發展體現在學生能力的分流上。在中學加上職業導向課程,應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傳統的文法中學,不考慮學生能力和興趣,艱深及疊床架屋的課程,製造了一定數目的失敗者,學生行為問題也日趨嚴重。學校可依據自己的定位決定開辦課程類別,也能為學生的就業製造準備條件。

新學制很重視培訓學生批判性思考、獨立學習和人際溝通的能力,這主要是透過佔課時10%的通識教育教授。通識教育容或在大學推行有年,在中學則只是新創,成功與否,取決於課程設計和施教模式,大概是需要做摸著石頭過河的準備。

任何新制度的提出,人們少不免會有不同程度的懷疑或期許,意見有時兩極化地變質為盲目的批判或讚揚。中學改制是一個大工程,少不免都會有些塵土的飛揚。但試想想:一個舊有的學生,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啃著乏味的課程,學習生活是無了期的考試考試考試,僥倖成功者也不過是些腦筋鈍滯、欠缺靈活變通的教本荼毒者、知識領域偏狹、興趣品味庸俗……我們就不得不對新的制度有較美好的憧憬、較善意的期許。要求稍為嚴格的是不是也應有疑中留情的胸襟,去為制度的完善加些動力?

慣性的反對者或許都是些秉持「the past perfect(完美) but the future tense(緊張)」思考的人。但「the past」既離「perfect」甚遠,對「the future」似乎便不應過份「tense」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