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010
「請問貴校有多少英文班?」這是新《中學概覽》公布以後,家長常問學校的問題。家長要問,原因是教育局禁止學校公開宣佈「學校有多少英文班」。
既然禁止公開,只能在電話筒中交流話語。筆者不妨杜撰些答話內容。
例一:「我校一向十分重視學生的英語學習。我們在明年會有一些科目轉用英語,例如科學、數學、電腦等。放心啦,貴子弟一定會在我校得到良好的英文進展。」
例二:「我們明年會在中一新設一科實用英語課程,主要為學生英文補底,兼教一些不同科目的應用詞匯。放心啦,我們一向十分重視學生的英語水平,希望經過補底培訓,學生可以適應未來轉用英文的發展。」
例三:「現在還未確定多少班用英文,我們會密切注意事情的發展,配合教育局的政策。希望學生在我們學校可以學好英文。」
以上的答案,基本上都答非所問,迴避了「有多少英文班」的問題,即是帶問者「遊花園」。例三更是故意誤導,因為能否開英文班、可以開多少,答話的時候是已知道的。但熟知教育現況的人都應明瞭,以上三種答法的學校,都是不能開英文班的。這類學校,估計佔全港中學的二百多間,應是大多數。為什麼是大多數也不敢直說?因為直說對收生不利。既然不利,唯有含糊其辭,確保自己的最大利益。
教育是否就是學英文?我想不少人會這樣想的。最少英文班多少,是學校的「質素保證」,這是沒有錯的。好學生都選英中,退而求其次選多英文班的中中。英文好即是學校好,英文班吸引好學生,既是因,也是果。
但熟知教育現況或較有遠見的人卻不這樣想。就以大學入學試為例吧,只英文一科優秀,在計分上是很「輸蝕」的。現在的高考,中化、英文合格外,還要看其他二至三科的成績,這二至三科決定了升學的前途。就大學學系的要求來說,個別科目的成績尤甚於中英文。
不少研究(像教育局就做過十多次)都證實,用母語學習一般科目成效較顯著。同一個科目,用英文或中文學習,成績會是不同的。你用英文讀歷史,高考拿個D,如用中文學,可能會拿C或B,這是完全可能的推測。再進一步講,大學發展講能力、講興趣,中學被英文窒息求知慾或學術進展,即使入得大學,追求學問的興趣也受窒碍,這恐怕就非每個家長都明瞭。
當然家長無須這樣「博識」,負責任的,以為把子女送到好學校就可以了。但甚麼是好學校?似乎又不是一句「英文班」就了得。多謝傳媒的深挖,在《中學概覽》公布後不多天,便找得出一張中學「升呢」或「降呢」的名單。「降呢」者,是原先是英中,因收(能用英文學)生不足而個別班別要轉用中文。不說不知,當中包括不少傳統天主教名校。如果這張成績單可靠,也用慣常以英文班多少判別學校質素,可見這類學校辦學效能倒退,收得了好學生,但「產出」成績卻沒有增長,甚至是倒退,用流行的說法(雖然語意自相矛盾)是「負增長」。
當然家長無須這樣有透視力,負責任的,以為把子女送到好學校就可以了。但好學校也要學生能力跟得上,當你問「貴校有多少英文班」的時候,同時應問問自己子女是否適合進入英文班,能力不逮是可進入的,因為教育局也容許英文班中有15%不合資格的學生。但置身這個環境,對子女有利還是不利,是應細心思考的。
始終是教育政策帶來這樣多的混亂。微調政策目的要去除中英文學校標籤,決策者「死撐」只要不透露多少班英文班,這種泯除標籤的期望可以濟事,但家長坦白的問,學校不論坦白或不坦白的答,標籤意識沒有減退,甚至是增長了。
「請問貴校有多少英文班?」是二零零九年末出現的、至少可參與競逐教育界的「當年話語」(如有)。但就用這句話來概括教育運作的成與敗、優與劣、美與醜、善與惡,是否很晦澀的一件事?
希望有學校不要帶人「遊花園」,坦率告訴刁難的家長:「你的子女能力不怎樣『標青』,為何總要學人讀英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