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兩句詩

「道勝無戚顏」是陶淵明《詠貧士其五》中的詩句。這裡所說的「道」,當然是一種人生信仰,是作者所堅持的,理應是高深、難以達成的。

可是,如果連同上句讀,所顯示的卻是率直而且簡單。上句是「貧富常交戰」,兩句連讀,就是說:在貧和富生活原則的糾纏中,往往是甘於貧困佔了上風,甚至成為一種人生信仰,令堅持者義無反顧,終身喜樂。

為何簡簡單單的貧困,有這樣的魔力,令陶淵明終身抱持,和正常人的一般追逐完全相反方向?這當然和世道相關。處於政治昏俗、人心詭詐的兩晉,追求富貴幾等同阿諛諂媚、同流合污、卑躬屈膝、出賣人格。陶淵明想走求富貴的路,以其才華和家世,本非難事,可是這就代表把良知與風骨完全出賣了。

這當然也包含了一種歷史文化重載。還是陶淵明說的:「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先師」是孔子,陶是儒家信徒,孔子理念他全然認同:只憂道術不彰,不憂貧困來襲。

「道勝無戚顏」,難得的是一種文化自信:知道只要堅持,一定會「勝」,追求過程沒有憂「戚」。這種文化自信,不是寄諸文字宣傳的自信,而是付諸實行、終身不渝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