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讀經典文過飾非不是好解說

報載香港知名人士唐英年應邀出席復旦大學校友會的論壇時,把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調轉了讀,變成「思近而問切,志篤而學博」。據報道現場出現輕微笑聲和騷動,似乎聽者也覺得出了問題。

中國文字左讀右讀往往給人很多困擾。傳統中文的書寫方式,都是由右向左。但自從電腦流行以後,文字的編排往往由左至右,以至現在中文寫法左右難分,得力於處理者的學養見識才不至弄出笑話。當然笑話出現,也不是很大的事情,尤其是中文古典較艱深難懂,也不是每個人都熟讀經典,偶爾出錯,事後更正了就是了。唐英年的學習背景,是一般香港人說的「番書仔」,對古典較陌生,讀錯句子,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倒是旁邊人的解釋或表現,卻教人大開眼界。據報道該校校友會會長事後解窘,說校訓正讀反讀,意思都一樣。又有該大學香港校友會副會長說:順讀是求學後達到的境界,倒讀則強調求學的過程。是嗎?我原先覺得,解釋經典當然要靠「正讀」,任何「倒讀」都不足為法,所以也不會去細意分析「倒讀」了的意義。有人用這些解釋去為「倒讀」者說項,自然也會促使你去認真看看他的解釋是否說得通。這兩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原意是說仁者要博覽群書、堅守志向、懇切提問、多想當前的事。以上所說,當然是求學的過程,怎會是境界?如果調轉來解,思近、問切、志篤、學博,都應是完成求學過程所得到的結果,高深些,說這是境界也不為過。這樣看,是不是愈解釋愈含混了?

中國文字,利用其創造的特性來玩些文字的效果,散體的文句沒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倒是詩句卻有很多足供玩味。詩歌創作中有一種叫回文詩,就是正讀倒讀都可以,而且兩種讀法真的可有不同境界。舉蘇軾詩作為例:《捲簾詩》(七絕之一):「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這首詩倒讀,成了:「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這不止能解得通,而且保留詩歌的情味,甚或引申到了另一種情況。這首是「七絕之一」,當然還有「之二」「之三」之類,可想而知這是詩人很喜歡玩的文字遊戲,或用此來逞博也未定。這類詩歌很多,如果你在網上鍵入「回文詩」(或迴文詩)搜尋,保證你找到很多例子,而且都會是很優秀的例子。我曾經看過不止詩句可以這樣,連詞作也可用來倒讀而不失情味,這大概只有中國文字可以玩得這樣精巧而出神入化。但即使這樣,說這些都不過是些遊戲也不為過,因為罕有回文詩能成為傳頌的名作的。

詩詞可以這樣,文句就不值得鼓勵了。尤其被選得成為一所著名大學、取材自經典著述的校訓,原意是不會主張你去倒讀的。如果只為一位名人的錯讀,而要想方設法去自圓其說、自飾其非,應該不是一種好的解說方式,也不算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24/5/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