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前買了一盆茶花,貪其枝葉繁茂,花蕾特多,期待繁花盛開,燦然可觀。可惜的是,大半年過去,雖每日澆淋,花枝只是依然故我,花蕾也毫無動靜,沒有枯毁,但也沒有長大。當時心想,或許花農插枝移盆,用花繁葉茂來吸引買家吧了。長不大了!
我是錯了,或許之前幾個月是南半球秋冬季節,植物休養生息,以延續生機。近日天氣轉暖,冬季已臨尾聲。看看茶花,原來個別花蕾已漸爆蕾,紅色小瓣吐艶爭出。不過幾日,花已成形,而且像在報導春訊了。
造物偉大,就在這瞬間說明得清楚。我常想,如果世間植物,只有枝葉,沒有花朶;或雖有花,但品種稀少,千樹一面,這世界就沒有這麼吸引了。
文學家最會讚揚造物的偉大,因為他們是大自然最近距離的觀賞者。杜甫《望岳》:「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登上泰山的所觀所感。「造化」,就是創造、演化,當中自然有一造物者策劃。
蘇東坡最膾炙人口的《赤壁賦》,感受到「江上之清風」,變成「耳得之而為聲」;觀賞到「山間之明月」,體會「目遇之而成色」,最直接的慨嘆是:「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柳宗元是最坦率了,他遊覽小石城山,觀賞過大自然的偉大,說出了最坦白的自剖:「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不要以為這些詩人作家,經歷造物者的神蹟,是他們人生歷練豐富,生涯波折苦多而衰老之後的事。杜甫《望岳》,不過是詩人在24歲(開元24年)時不羈地漫遊齊趙時的所作。蘇軾經歷朝延的無情打擊,宋神宗元豐5年被貶黃州,不多久遊覽著名的赤壁遺趾,有所感而寫下《赤壁賦》,作者當時不過45歲。《小石城山記》寫於公元805年(參與永貞變革失敗被貶柳州後),更是柳宗元「年青」時(34歲)的作品,因為作者一生只經歷了46年。
年輕時就知有造物者,也深刻感受造物的偉大,是多麼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