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2014
有份發起醫生聯署反對「佔中」的港大外科學系主任盧寵茂指,時下新一代永遠一始都用「我」、「I」等字開頭。他呼籲青年人勿太自我中心,應嘗試勿用這些字作句子開頭。
不用「我」、「I」等字開頭,最直覺的邏輯推理,就是應多用「他/她」、「He/She」,或「他們/她們」、「They」開頭了。說話批評人們不應太自我中心,是沒錯的,但凡事都以別人開頭,或先考慮、甚至肯定別人的意見,當中沒有自我存在,也未必是很好的事。
這不期然使我想起十多年前在澳洲生活的情況。哪時子女進入小學讀書,在接放學時總會經過課室。他們顯示值日生的情況是很特別的。輪值到的哪位會自稱「I’m Prime Minister, I’m special」。很顯然這兩個說法都是以「I」字開頭的。一個總理(Prime Minister)和值日生當然風馬牛不相及,但學生如果盡責,當天他們就是(課室的)總理了。只有一個自覺的人,才會用心去履行社會規制中所賦予他們的職務——哪管只是課室值日生。在這情況下,總理和值日生都沒有甚麼等差的分別,都是服務大眾的工作,因為無私盡責,所以special。
這算不算很好的公民教育,自少灌輸一個人權利和義務需要相稱的價值觀念?如果凡事都以別人開頭,即是意識中少了自我的存在,連帶履行個人的責任心也會變得薄弱的,長大後恐怕枉法、瀆職的事情會很容易出現。
思想中以誰為中心,當然也牽涉一個社會結構的問題。主張不應多以「我」、「I」等字開頭的,他們心目中的「他人」會是誰?在家中應是父母、長輩;在學校中應是校長、老師;在工作單位中應是上司;在社會中應是達官貴人、富商鉅賈等,諸如此類。如果凡事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後輩、工友、下屬、平民為中心,哪不是世界變嗎?相信說話者也不想傳達這意思。
中國人的社會很早已建立明確的五倫關係。或者簡單的就以學生來說吧,學生未踏足社會,在家中自然要聽從父母的教誨。父母和子女意見不合,當然要以父母的看法為依歸。傳統社會「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觀念就是這樣鎔鑄出來。尊重父母是盡孝的一種表現,如果有逆父母心意的,很多時會被冠以不孝的罪名。
一個時代的一個提法,當然有它獨特的社會背景和情況,提出的人未必全然正確,但後來不論是非全部接收的人,卻顯然要負上相當的責任。比如孔子的時代,曾說過諸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樣的話。在哪個時代來說,可能是沒錯的。社會貧乏,物資不足,父母年老要倚靠子女照顧,當然父母在,子女是不便遠遊的。但時代不同了,現在交通方便,通訊設備先進,更主要的是社會建立一套權責分明的關係結構。子女遠遊,可以無時無刻和父母通訊,了解父母情況,遇有緊急事故,也可急召救傷車送抵醫院,由醫護人員處理,「不遠遊」的誘因是以淡薄了。也就是說死抱孔子的說法來局限現今的人已很不合時宜了。
五倫關係中的父子關係是這樣,向上推前一級,君臣關係何嘗不應如此?現在沒有封建的君主,卻有封建的政權——不聽民意的政權。作為臣子(當然包括現今的普羅大眾),對不合理政策提出意見,要求改善,自然不應用老套的上下等差來作障隔。
其實,用誰(不管「I」還是「He/She/They」)來開頭,走到極端,都是不好的,最好就是用道理來開頭。
盧教授的感觸,是因「佔中」而起的。他建議青年人勿太自我中心,不應用「我」、「I」等字開頭,其實最想說的是希望青年人「有胸襟和勇氣承認目前情況,不應盲目撐下去」。他「呼籲佔領人士還路於民,並支持警方專業處理佔領行動」。啊,原來這樣。但如果稍為理清道理的實質,佔領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因人大8.31落閘方案而起的。反對的人認為政制方案倒退,沒有給予香港市民真正的選舉選擇。如果不絕對否定這項憂慮,哪呼籲中央稍為放寬已鎖死的倒退方案,讓僵局也能有明確的轉機,解決曠日持久的佔領行動,也會有具體的效用。現在沒有向兩方斡旋,一味指責一方,「我」、「I」確是被打倒了,但太側重「他」、「They」,究竟對長遠社會和諧發展是否有利,也應有所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