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網上看過一個統計,40位唐代詩人中,存世作品最多是白居易(3000首),最少是張若虛(2首)。多和少,不完全是產量,也和流傳時是否散佚有關。剛巧我過去曾寫過《白居易是否最懂市場傳銷的詩人》和《為什麼張若虛只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照耀古今》兩篇文章討論過相關問題,有興趣讀者可自行網上查閱。
詩作以外,書法作品也都有不少失傳了。相信不少文學家擅長書法,甚至可達書法家的水平,但留傳的作品為數非常稀缺了。
以唐代來說,李白留下一幅草書《上陽台帖》,5行共25字,算是零篇斷簡。較幸運是晚唐杜牧,留下一卷完整的《張好好詩》,內容分析之前提過了。有老友提醒,賀知章也不容忽視。
是的,賀知章有書法《孝經》傳世,是很完整的卷軸。每行4字至16字不等,共一千零百餘字,現存日本。論者謂此作品略取隸意,融入章草,氣息高古,能完整留傳至今,也歸入「幸運」的一類。
不要以為保留一幅唐人卷軸至今很容易。卷軸大都由紙和絹組成,這些材料的保存完好,既和天氣有關,也和流轉過程中是否損壞有關。就以唐朝為例,唐開國距今已有1千4百多年,不要說經過不少人手摸索的名作,即使只是紙張,要完好無損保存到今日,也屬困難。唐朝文學家,寫過的書法名作應該不少,但能保存下來的就是鳳毛麟角了。
當然,賀知章和杜牧都是幸運的,但西晉的陸機更比這兩人幸運,因為他的《平復帖》,出現的時代足足比唐開國推前了300年。這幅帖子,被推舉為存世最早出現的作品。《平復帖》享受故宮博物館最高的文物待遇,每5年才能打開一次,可以想見其珍貴程度。文學家的陸機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