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辨與文物搜尋 —《淳化閣帖》、索靖《出師頌》蹤跡漫談

最近兩則關於國內藝術單位搜求流失珍貴文物的消息,涉及了極具價值的宋代《淳化閣帖》和晉代書法家索靖《出師頌》兩件珍品,真與偽、成與敗參半,既說明了文物聚散的因緣際會,從側面也反映了一些文物鑑辨水平和文物搜尋政策的落實問題,似乎有一談的意義。

關於部份《淳化閣帖》回歸故國,筆者是從《信報》副刊專欄「上海通信」看到的。據報: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購得《帖》的四、六、七、八卷。作者柳葉說:「這次回歸的是祖刻本,即最早的版本,所以極為珍貴」。  

《淳化閣帖》流傳淵廣

按《淳化閣帖》的流傳分木拓和石拓兩個系統。先是宋太宗淳化三年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摹勒,刻於木板之上,拓印分賜大臣。摹刻本始於五十年後慶曆年間,是木是石拓印已無可考。除原《帖》外,現今流傳最早木拓版本,稱為《夾雪堂淳化閣帖》,以其帖蠹蝕滿紙,有似夾雪,故名。

至於石拓印本,見諸著錄的也能追溯至(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的摹勒上石版本。此刻石本,由於距離木刻版本時代尚近,碑工故意於石上作銀錠(用以固定木板裂痕)痕跡以惑人,或許也有保留原作古樸韻味的動機。及至南宋,分別有「賈似道本」、「袁褧氏本」、「淳熙修內司本」等。明清兩代翻刻更為流行,分別有洪武的《泉州本淳化閣帖》、萬曆的《肅府本淳化閣帖》、嘉靖的《顧氏本淳化閣帖》和乾隆的《重刻淳化閣帖》等,流傳可說淵遠流長了。現在所說的回歸的「祖刻本」,不知是那個版本,也不知是木是石拓印本,但既經文物鑑評專家啟功形容為「建國以來最成功的文物搶救」,其價值非凡應是毫無可疑了。

索靖真跡緲不可尋

北京故宮博物院以2200萬人民幣買入索靖的《出師頌》,則是見於7月20日《蘋果日報》的報道。報載:這件向拍賣行買入號稱「中國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不少書法家和收藏家質疑是贗品,對故宮耗費巨額公帑表示不滿。其實,稱之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已經頗不專業,很有誤導成份。索靖晉朝人,如所買賣者係手跡或可稱為「最早」,但不要說手稿文物,即是紙張也難求了。現所拍賣的,款額有宋高宗所題「晉墨」二字,據啟功考證,二字書於明朝產製的五爪龍紙上,顯然是偽作。既如此,索靖「書法」,也是存心作偽者之所為了。現在故宮延請專家鑑定,確定該作品是見於歷代著錄的《隋人書出師頌卷》,屬有影響力的國寶級文物,也符合「元代以前比較完整的書法作品」這個搜尋的標準。但由此,「索靖」云云,是張冠李戴了,但卻借名以「最早書法」標價,顯然是用時代因素高其價值,而無視作偽者之水平與不良動機了。

索靖雖為古代著名書家,但墨跡已難求,只能從彙帖中稍窺其形貌。《淳化閣帖》卷三「歷代名臣法帖」收其零篇斷簡。《賈似道本淳化閣帖》多錄索靖書法數行,即成研究此帖版本來歷的重要參考資料。《出師頌》真跡宋時藏於內府,紹興時刻為單行本,前有高宗押字,有此來歷,或即成為「晉墨」二字偽作之由來。明清以來刻入《來禽館帖》、《戲鴻堂帖》、《三希堂法帖》中,都為翻刻作品。真跡,和古代至顆劇跡一般,大概同樣是逝如雲煙、緲不可尋了。

中國近世,政治紛亂,多少珍貴文物,被巧取豪奪,流出海外,成為外國博物館或私人藏品。博物館有較完善的文物保護機制,或許是未能把藝術品留存國內的前提下的次佳選擇。自然,有藝術品投資(投機)者把之作為商品買賣的,只要國家財力容許,儘力贖回也是應有之義,像《淳化閣帖》回歸祖國,就是一個好例子。但文物的搜尋,如果只造就弄虛作假者創造漁利之機,像隋代不知名的說成晉代索靖的,且以極珍罕的文物價格成交,很難逃過浪費國家貲財的質疑。要避免這情況,較為迫切而有實際意義的,是替文物的流傳蹤跡作一系統搜尋紀錄,在可能情況下,如能把重點文物製作圖錄,兼示其公私收藏所在之處,則無論對研究者、鑑賞者來說都能帶來一定的裨助,其意義也許不亞於零星的收購行為吧!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