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出師表》未?

最近教育局課程發展署公佈關於新高中課程的一些調適,其中中國語文科考慮重設範文。有某教育學院學者表示支持。他說從事三十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見盡一代又一代的中文教師。他坦言今日的中文科教師因中學階段缺乏指定範文,亦少背誦經典,甚至《出師表》亦只是「聽過未讀過」。

這確是一個問題。新中文課程第一年2007年開考,就是開始取消範文的一屆,到如今六年了,六年時間的確足夠產生一批新的、沒有讀過經典範文的語文教師了。我贊成這位學者的看法,中文科不能不設範文考核。他舉出《出師表》為例,也是很正常的,這是一直傳誦的經典文章。但今時今日思考這個問題,選《出師表》為範文,從語文學習的範疇來說當然沒得爭議的,可是作品當中所傳達的思想意識卻還有一提的必要。

看重《出師表》,最想傳達的是一種忠的觀念。文章開頭由蜀國當前的形勢說起,作者對後主劉禪作了一番警惕。諸葛亮殷殷懇切地告誡後主施政之道:宮中府中,要視為一體,要有公平的賞罰準則,要知人善任,遠離小人。文章中又回憶往事,說自己如何由劉備提拔於卑微之中,為報答知遇之恩,願意鞠躬盡瘁為蜀國效勞,希望後主有所體悟。文章最後更以身作則,說如自己不能討賊興復,甘受懲處,希望在「今當遠離」之際,「臨表涕泣」,打動頑石後主。文章尤其被稱道之處,是篇中十多次提及「先帝」、「陛下」,希望動之以情,達到諷諭和激勵的目的。

這些感情成份都是值得稱道的,但《出師表》卻同時帶出一種愚忠的政治道術。諸葛亮所效勞的,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這點熟知人情事理的他沒有理由不知道。他多方訓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但活在被禁閉被操控的環境下,資質庸劣的後主又那有可改善之理?後來的事實發展正告訴一切。如果諸葛亮真誠想蜀國好,就不會把希望寄託在劉禪身上。我不想說諸葛亮虛偽,但他的忠心,是徹頭徹尾的愚忠。歷史傳說指劉備臨終託孤,但不免坦白說對劉禪「可事則事,不可事則取而代之」。不管劉備是真情還是假意,但總也覺得把鼎祚委託這麼一個不肖子也不是好兆頭了。諸葛亮的取態如何,歷史早說明了。最後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政治大局毫無裨補。假使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就沒有以後的歷史演變,而《出師表》也不會出現了。

違抗君主被視為叛逆,那個時代是這樣,但現在的社會就不應是了。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長期停滯不前,中國人的思想長期被窒礙而不得解放,和這種帝制社會、帝王思想有很大的關係。時移勢易,我們不能回到三國,生存在這麼一個社會之中,但批判反思的能力總應該有。現在高中學制中有必修的通識教育,鼓勵學生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指定教科書,教師可以適當剪裁教學材料,目的就是訓練學生多接觸社會時事,多培養思辨能力。通識科課程目的如此,沒有理由在中文科「失手」給一篇鼓勵愚忠思想的文學作品之中。

《出師表》在文學世界中和李密的《陳情表》被視為雙璧,前人也把二作等量齊觀。最肉麻的莫如「讀《出師表》而不哭者是為不忠,讀《陳情表》而不哭者是為不孝」的說法。《陳情表》的內容,四十年前的香港中學生還有機會看到,現在知道其事的也許少之又少了。但那也沒有甚麼大損失,因為文章內容只不過是說一位晉朝的讀書人李密,受到皇室司馬氏徵召任官,但他因母親年紀老邁,乞求人君准許在他事奉母親天命以後才赴任官。這被視為至孝的表現,當然沒有計算社會發展有沒有遭受損失。而李密的母親的見識也不及孟子的母親。孟母在遇到相近似的問題時,只有勉勵兒子「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不是這樣,我國是否有一位能影響以後世代的思想家也未可料。在現今學童甚少會接觸《陳情表》了,但(如有機會)讀《出師表》大概是不會哭的,這也正常,否則這種迂腐的忠君思想又不知會延綿多少時日了。

或者認為社會會走回頭路是多餘的思慮,但多少別有用心的人,往往會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去蠱惑人心。比如說最近有人提倡「佔領中環」的活動,去喚起群眾爭取普選權利。有宗教領袖號召信眾不要參與,並引用《聖經》中呼召群眾要「順服掌權者」作證明。說這話的此君大概故意隱去「掌權者」的特質,就是要如《舊約聖經.彌迦書》六章八節所說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沒有這些大前提,「掌權者」要做甚麼也可以,更不要說麻痺群眾這等事情了。

號召愚忠愚孝,和無任何預設條件之下號召「順服掌權者」可以說是如出一轍了。本文無意細談《陳情表》怎樣歌頌妨礙社會發展的所謂孝道了,只想說我們不能要求《出師表》的作者如何去按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去判斷事情,但總可以在現存教育制度下做些材料選擇的去蕪存菁的工夫,好等學童能真正學到一種正確的意識型態,是有益於未來社會發展的。

所以作為中國人(也不止中學生)沒讀過《出師表》不是很好,但沒有選擇《出師表》作範文也不是甚麼大問題,除非一開始就鼓勵把它作為負面教材來學習。當然《出師表》中所抒發的人類感情還是可以認識的,但中國文學作品中,優秀的材料不知凡幾,能學習當中真摯感情而有益於世的實在也不少,選擇範文來來去去就只是專注於那十來篇,也不是很講得通的事情。

5/5/2013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