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將成為(香港的)絕學

中文,狹義指中國文字,或由中國文字所構成的語文,廣義來說就更包含了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整體內涵了。

早前,香港長江集團登報聘請中文主任,主要負責撰寫管理層之日常信函、演辭及文書工作。羅列的條件需要有文書工作經驗,精通中國語文(包括古文)、歷史文化,具創意及優秀書寫技巧。這份工年薪寫明過百萬,被稱為「世紀筍工」。

年薪百萬,在私人機構算是大手筆了。要這樣,應是供求失衡,即是沒有這酬勞,無法請到適合人選。

但這份厚酬工作也非徒具虛名。眾所周知,長實主席李嘉誠深具文化修養。早前因被指撤資一事發表文章駁斥誤解,引用了兩句說話來表達心跡,一句是「此心安處是吾家」,另一句是「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前者出自蘇軾的《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後者出自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兩處引述,一是以「鄉」代「家」,另一是以「身」代「生」。「家」和「身」,不能取代「鄉」和「生」,因其意義有廣狹之別。何況引文要清楚列出原話,是學術文章的必要條件。李首富日理萬機,記憶差錯可以理解,但「中文主任」沒有適當提示,應負咎責。如果是文字代筆,則更是失職了。可以想見百萬年薪,在要求盡善的前提下,也不算是苛索了。

社會有沒有這樣的中文人才?從前應是俯拾皆是,現在就不敢肯定了。歸根究柢的原因,是社會不重視文化,尤其輕視中文。讀大學而主修中文系,在我讀書的年代,相對於理、商科,是沒出息的代名詞。何況中文系也非個個喜愛古典文學,特別是那個年代聘請了一位臺灣著名新詩人做了系主任,所開科目,大受歡迎,相比之下,硬啃陳年八股,算是不識時髦。

當然文化修養的積累,不能一蹴而就,要從學習的根本做起。以前中文課堂,還有多篇範文,學生應付考試,總得背些古典篇章,好壯膽氣。現在就連範文也取消了,中文考試只考應用,學生舊學根柢不知從何處培養。最近課程發展處飽受批評,終肯放寬固執,選錄十二篇範文作考材。但考核分數之少,要學生重視也難,大家心照,跑跑龍套,還是花多些時間操練文言閱讀理解練習為上算。但做練習和深究內容終究有別,學習效益不能一概等同。

嘩!一百萬年薪只管撰寫信函、演辭及文書工作,雖然附帶需要精通古文及歷史文化,早知那時認真讀好中文系,原來可以發達的。但如不這麼功利兼細心想想,中國文化淵遠流長,作為中國人,為什麼不以了解本國文化為天職,要用高薪厚祿才可提倡?現在通過中學文憑試,甚至考獲5*級中文水平的學生,對他們的「中文」,你會有足夠信心嗎?當然要說中文,還應包括廣泛涵義的文化歷史藝術文學等,要習慣功利的學生以至課程設計者來表述,你是否心底下會有些緣木求魚的興嘆?難怪有人甚至死了心,把中文看成為香港的「絕學」了。但這是否用一句「可惜」就可表達箇中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