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不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

一本小閒書,書名叫《諸葛亮——中國最虛偽的男人》,梅朝榮著,大旗出版社出版。書中以諸葛亮生平為據,參考其他資料,為諸葛亮羅織不同罪名,以坐證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

諸葛亮是不是「最虛偽」?我想不會吧,因為如果說要選「最虛偽」,恐怕立時會有很多人跳出來搶韁,諸葛亮要排隊也只能排在隊尾。歷史上諸葛亮是一忠臣代表,形象不容冒犯。但如果說諸葛亮一生完全和「虛偽」沾不上邊,那是「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不相信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下稱《傳》),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圭漢末為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後依荊州牧劉表。這些出身經歷,可見諸葛亮在漢末群雄並起之時,倚仗州牧為活,對於漢政權的存亡本沒有任何道德上的責任。他決意依從劉備,而捨當時更強勢的曹、吳,顯然有一番計劃部署。原因?或許是因曹、吳陣營人才鼎盛,要爭出頭並不如依隨劉備般暢順。由此看來,《出師表》中所說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或許只是因勢利導而已。

《傳》謂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梁父吟》是甚麼?是漢的一首樂府詩(有謂流傳《梁父吟》為諸葛亮作,前人已辨其非)。詩中的兩句:「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歌詠齊國晏嬰用計謀殺死齊國三名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諸葛亮喜歡這首詩,當然折服權術家晏嬰的所為。管仲、樂毅有甚麼歷史功勛,大家都應很清楚的。諸葛亮自比於他們,無疑是少有「奇志」的。他後來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所表達的對時局的透徹的掌握,你信不信他是自己在《出師表》中所言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人?

關於諸葛亮的出身,最流傳的可以說是三顧草蘆的故事。《傳》記徐庶推介諸葛亮給劉備,「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往」很可能是據《出師表》「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的自述。但這「三顧」,和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所記顯然不符:「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這裡分明是說求見的是諸葛亮。所以「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是不是誇大其辭,抑或只是出之以文學筆觸,用來打動劉禪,可以深入探究。

《出師表》一文,表面是表達了謀國忠臣的諄諄教誨,實則卻刻意揭劉禪瘡疤。《表》中所述,如果從文字的深層次櫽括,大抵可以見出劉禪的諸種罪責:不用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諫之路、陟罰臧否有異同、處事判決有偏私、任人不善、親小人遠賢臣、不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等,分明是個昏君庸才的形象。諸葛亮對劉禪有要求,不選擇在密室中規諫,而是公開寫成文字流佈,讓君上千古遺臭,這豈是謀國忠臣兼父執輩所應為?這樣子的「鞠躬盡瘁」真有點假啊!

《出師表》所言「出師」的原因,是「益州疲弊」,兼處「危急存亡之秋」。征伐魏國是蜀國頭等大事,也有相當的冒險性,甚至是押上諸葛亮是否管治蜀國成功的個人榮辱。熟知天大勢的諸葛亮不會不知此伐凶多吉少,臨行前一番敦促教誨,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稍欠理性判斷,雖不至於向劉禪施壓,我看多多少少有些立此存照——「蜀國滅亡,責不在我」——的況味。

蜀國內政究竟發生甚麼問題?《出師表》中列舉忠臣勇將,如郭攸之、費褘、董允、向寵等,這些應該都是不被劉禪任用之人,否則諸葛亮毋須指名道姓推介。寫出這些名字,並先後指明「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很明顯是以先帝之名唬嚇劉禪不要胡作妄為。蜀國朝中的派系之爭,如果簡單地用「賢臣」、「小人」二分法,很顯然是「小人」派系得勢了。《出師表》不署小人之名,或謂諸葛亮謹存忠厚,或不太直接指出可避免引來抗爭等。但列署忠臣之名,何嘗不是把這班人推到前台,令他們冒被針對鬥爭之險?何況蜀國權爭,不會是片時一刻的結果,也不是皇阿叔諸葛亮上表的片言隻語可以改變的事情。諸葛亮有知人之智,難道對劉禪的人格性情不能掌握清楚嗎?《出師表》中所剖析的政治現實,蜀國是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諸葛亮魯莽「出師」,並為《表》見志,是不是認識蜀國已無可為,但卻不願說明事實的逃遁之詞?

《傳》記劉備臨終託孤:「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並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自然是劉備苦肉之計。但蜀國給劉禪弄到「一鑊泡」,危在旦夕,有先主遺詔在前,諸葛亮不奪權干政,「攘除奸凶」,蜀國只有死路一條,這又怎能報效先主,「以光先帝遺德」?一個仰慕晏嬰玩弄權謀奸計的諸葛亮,居然會對一個庸劣阿斗竭忠盡智,真使人不敢相信。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