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枯荷」,還是「殘荷」?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紅樓夢》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李的原作是「枯荷」,去到《紅樓夢》林黛玉口中卻成了「殘荷」,究竟哪裡出問題?

看到網上一篇文章,指曹雪芹這樣下筆,是考慮了林黛玉的心境,故意用「殘荷」來取代「枯荷」。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雖然風雨飄搖,卻總歸還是在賈寶玉的真情下存在著希望。枯荷,是死亡,而殘荷,只是孤單、寥落,卻還有這一線生機」。

這樣引申,我看過於主觀,甚且有些無聊。《紅樓夢》畢竟是小說,小說中人物的對話可以虛構,引詩也未必要這樣精嚴。曹雪芹誤「枯」為「殘」,有無寄意,還是一時筆誤,要問他才知。

其實要尊重原作,這一句一定要作「留得枯荷聽雨聲」才正確。為什麼?因為李商隱寫這詩時,所看到的是「枯荷」,不是「殘荷」。「秋陰不散霜飛晚」,這個時節,荷已枯很易理解。枯和殘都是平聲,也無須為遷就聲韻改字。他把眼前景物寫入詩中,就成了千古不易的原創。畢竟,枯荷承載雨點,發出的聲響是同樣淒厲斷腸的。

鍾嶸《詩品》:「『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說的雖是對用典的批評,但創作源於「即目」和「所見」,應該是頗為簡單的道理。